員工投入「靜默放棄」的挑戰

「靜默放棄」的挑戰

「靜默放棄」的挑戰

thewet nonthachai/Shutterstock

三年的全球新冠疫情,使「靜默放棄」(Quiet Quitting,或稱「在職離職」「安靜離職」)成為更受關注的議題:年輕人覺得努力工作沒有意義,連轉換工作也沒有意義,上班只為了薪資,只做到符合最低標準,基本上「人在心不在」,只是在「混日子」。

這幾年有些大陸青年因為職場壓力太大而放棄努力,或不願打拚一輩子只為了留在大城市成為「房奴」,也興起一股「躺平主義」的潮流。其中有一些因為長期過度被保護,成了高度依賴父母的「啃老族」,在台灣稱為「媽寶」,在大陸稱為「巨嬰」。他們的共通性都是年紀輕輕就失去了追求自我實現的精神,他們不再相信「要拚才會贏」。

其實歷史上早就有「尸位素餐」的現象,三十多年前我在外商就已經面對大企業的「公務員心態」或「在職退休現象」,他們像許多公務員一樣,只做最基本的,還未退休,就以已經退休的心態在上班。最大的不同是,以前這種不投入的員工,以失去激情的資深老員工為主,而現在則是年輕員工提早失去對工作及生活的熱忱。有幾十年歷史的蓋洛普全球員工投入度評量(Gallup Employee Engagement Survey),2022的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員工是「不投入的」,尤其3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更為明顯。

可怕的是在大學裡也存在「靜默放棄」現象,尤其在台灣,中小學時的高壓教育形成考試主義,但是進了大學幾乎不可能畢不了業,有些學生沒有了壓力就失去精進的動力,只求及格的最低標準。「靜默放棄」的學生,造成一些老師失去教學的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