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合作老實說

就像商界時髦用語說的,「協同合作」(collaborate)及其衍生字,無疑是現代人的最愛。申請工作?要強調你的協同合作能力。爭取客戶?要承諾會建立協同合作關係。拉攏新員工或新投資人?要暢談你的協同合作文化。
就像商界時髦用語說的,「協同合作」(collaborate)及其衍生字,無疑是現代人的最愛。申請工作?要強調你的協同合作能力。爭取客戶?要承諾會建立協同合作關係。拉攏新員工或新投資人?要暢談你的協同合作文化。

學者、醫師、律師等開業人士與(尤其是)顧問,似乎都對這些詞彙念茲在茲,那樣做是正確的。任何企業的員工、團隊、部門、領導人若能分享共同的理念與資源,追求一個共同目標,都會運作得比較好。但我們如何把這些無時無處不在的行話,化為日常的現實?有四本新書提供建議。

在吉蓮.邰蒂(Gillian Tett)的《壁壘效應》(The Silo Effect )這本書中, 你會發現一些最有趣的案例研究,包括合作得宜的組織,與因缺乏合作而挫敗的組織;作者是《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 的編輯(資訊揭露:我曾任職該報)。邰蒂利用她在人類學的背景,以及數十年來擔任記者的經驗,向我們展示索尼公司(Sony)如何因為相互競爭的各部門,對產品、平台或策略意見不一,而錯過數位音樂革命;老牌的瑞士銀行瑞銀集團(UBS),如何因為紐約與倫敦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