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管理實務教授,也是該校管理工作未來專案(Managing the Future of Work)、哈佛工作力專案(Harvard Project on the Workforce)共同負責人;哈佛工作力專案是哈佛商學院、教育學院與政府學院教師的合作計畫。
根據對《財星》雜誌250大企業中300萬名員工的調查發現,即便是名聲顯赫的企業,也無法長期支持員工成長晉升。本文指出企業在這個議題上表現不佳的六種類型,並建議領導人應該關注三個主要領域:體認評量指標的重要性、對員工訓練進行投資,以及放棄過時的商業模式。
思考一下,如果你每個月都只向供應商採購下個月需要的貨品,這要如何運作?連對商業只有粗淺了解的人,都會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行的;然而,對於人才需求,大多公司就是這種沒有長期規畫、也沒有儲備人才庫的狀況。很少有人會思考到:供應鏈涉及人才,而不是商品,而且對我們的經濟構成嚴重的長期威脅。領導人需要帶入供應鏈管理思維,不僅需要設法留住人才,還要積極培育人才,並尋求更廣泛的人才庫。
新冠疫情迫使各個企業推行改革,以迎接疫後時代,但這種轉型計畫執行起來,往往拖泥帶水,而且容易失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各層主管在心態上並不同步,導致政令難以順暢執行到最基層,而經過調查,比起較低層的中階主管,高階主管更容易和最高層的長字輩領導人意見相左。這是為什麼?又該怎麼解決?
新冠疫情不只推動數位轉型,也加快人才轉型的腳步。如今,《財星》五百大公司都在運用人力平台,以提高勞動力彈性、加速上市時程,並促進創新。零工經濟大行其道,領導人該如何策略性活用隨選人力,以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開啟新的價值來源?
哈佛商學院和波士頓顧問集團聯手調查6,500名領導人和11,000名勞工,發現高階主管對員工在迅速變動的時代,學習如何成長茁壯所需的能力,抱持悲觀態度;員工卻積極想要接受再培訓。公司必須掌握這點,作為提高競爭力的良機。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