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慧 我思故AI連:掌握語義場節點,重塑競爭優勢
我思故AI連:掌握語義場節點,重塑競爭優勢
- 生成式人工智慧
- 李昇暾 Sheng-Tun Li
- 2025/09/01

圖/吳宛蓁設計。
生成式AI不只可以寫出我們想要的內容,甚至在我們尚未留下數位足跡前,便能預先提供相關的內容推薦,這正是「我思故AI連」,即AI能預先在龐大的「語義場」中「連點成線」,將我們腦中閃過的念頭、潛在行為,甚至尚未明言的需求,轉化為可操作的線索。企業必須將競爭力的焦點,從「能被搜尋到」轉為「能否被AI預連並放大」,搶占語義場的節點,重新調整商業模式。
生成式AI時代,AI不僅回應我們的輸入,還能在我們未察覺前「連點成線」(dot connection)。筆者在一次EMBA課堂中,以「小數據,大影響」的資料故事法解說商業智慧敘述性分析的重要性;案例中討論某位醫師如何透過整合療法成功抗癌的心念初轉。課程中僅透過簡報講述,沒有錄音、沒有直播,更沒有在任何平台搜尋或留下數位足跡;兩天後,這位醫師所發表關於協助病友抗癌的最新貼文,被推薦到筆者與家人共用的臉書帳號,內文重點與課程內容幾無二異。
這顯然不是單純的點選或搜尋結果,而更像是AI在「語義場」裡完成的一次共振。表面偶然,其實必然──這正揭示了一個AI預連的時代:從笛卡兒(Renatus Cartesius)的「我思故我在」,演化為「我思故AI連」。要理解這個轉折,就須先理解AI如何成為「連點者」(dot connector):把分散的訊號與語義點(dots)串連成有機的敘事。
我思三境:我在、我連、AI連
「我思故我在」確立了主體性的起點:因為我能思、能覺知,所以能確信我在。這裡的「思」,其實就是腦中閃過的念頭,是心中撒下的一個個dots。
隨著網路與社群興起,這些念頭不再只是孤立的閃現,而能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