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講座副教授與《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副總編輯。他研究未來工作趨勢,入選富比士(Forbes)未來工作趨勢50名人榜,並獲頒時代雜誌與次世代媒體Charter(TIME-Charter)未來工作趨勢30名人獎。
DeepSeek一鳴驚人,模型更小、效率更高、訓練與運作成本也更低,且能與OpenAI等大公司的模型一爭。這其實就是破壞式創新的經典劇碼:與美國相比,中國的LLM使用更便宜的硬體與開放架構來降低成本,並且更專精特定領域的應用,而非通用任務。這就向全球企業提出了一個問題:應該投資於授權美國LLM,還是中國LLM?或是有其他可能?
當最新推出的iPhone 14即將內建衛星緊急通訊服務,你還覺得太空科技的運用,只是馬斯克或貝佐斯這些富豪一擲千金的科幻美夢嗎?隨著發送衛星的成本愈發降低,諸多不同產業的公司開始將目光放眼太空,領導人必須盡快掌握這波「天外商機」。
隨處工作、遠距工作的工作型態,已經愈來愈普遍,不僅許多公司將之視為招募人才的誘因,甚至有些國家也敞開雙臂,迎接跨國際的遠距工作者,也就是所謂的「數位遊牧工作者」。這些國家並不在意該名工作者是不是在本地工作,而是看重他會在本地生活與消費,而這不但促進在地經濟,也不會影響在地居民的就業名額,可謂一舉數得。
你可以在任何一個自己想工作的地方辦公!這樣的「隨處工作」模式,會是最適合知識工作者的未來嗎?研究顯示,隨處工作會提高員工的生產力與投入程度,但領導人該如何妥善處理績效評估或資訊安全等問題,創造對個人、組織與社會都有益處的三贏局面呢?
疫情趨緩,加上全球化浪潮,異地任職的趨勢不會改變。到遠離總部的地方任職,可因而獲得財務利益,並強化解決問題和領導的能力,也能建立人脈網絡,促進職涯發展。但這樣做,也有各種限制和代價,應先想清楚利弊得失。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