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事必躬親,不好嗎?事「不必」躬親,也很好!
事必躬親,不好嗎?事「不必」躬親,也很好!
- 領導
- 郝旭烈 Caesar Hao
- 2025/03/15

Todja/shutterstock
我們常誤以為「把時間填滿」就是有效率,也就是說,我們經常把「忙碌」與「績效」畫上等號,卻沒有仔細想過,自己到底在忙什麼?這些事情真的要我親自去做嗎?試著「不要去做」某些事情,你或許會有不同的收穫。
有次一位我非常尊敬又創業很成功的老大哥,邀我喝下午茶。聚會也沒什麼特殊目的,主要就是交流分享他最近見到的一些奇人軼事,還有他出國遊玩的有趣經歷。
聊著聊著,我就突然忍不住問他:「我說老大哥啊,你身為一家創業公司的董事長,為什麼還有空在上班時間和我喝下午茶,沒有一點感覺您很忙的樣子?」
他聽完我這麼問,放下了剛到嘴邊的咖啡杯,然後笑盈盈地用略帶台灣國語的溫暖口氣對我說:「啊,為什麼要很忙?誰規定要很忙?如果我很忙的話,怎麼會有機會,和你這麼優秀的人一起喝咖啡?」
「哦~很會喔……」我說完之後,咱們兩個都哈哈哈的大笑。
「重點是,老大哥您有說等於沒說,問題是要怎麼樣才可以事業做這麼大,而又不忙碌呢?」我沒好氣地接著問。
「啊,其實吼,為什麼會很忙?就是因為什麼都想要做,或是說什麼都要自己做。其實,除了認真看待哪些事情要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事情可以不要做。」
我聽完之後,若有所思的點頭。
他接著說道:「像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一個人校長兼裝鐘,當然是什麼事情都做,然後忙得跟鬼一樣。可是當時,我就算是這麼忙,我一定會保留一些空閒時間下來,認真跟別人介紹給我的人才去喝咖啡、去聊天;就像我現在和你談天說地是一樣的道理。
簡單講,和優秀的人才聊天見面,是我優先次序最高的工作。其他的事情,就會被我往後挪,甚至乾脆選擇不做。
因為找到人才,是讓我可以閒下來去做其他事情最重要的工作。」說到這裡又詭異的對我一笑。
先要做重要的事,才去做其他的事。不是什麼都要做,很多其實不用做。
「然後如果碰到真正的人才,我就開始把他邀請到團隊裡面來。關鍵是,當我把他邀請到團隊之後,我就要很認真的習慣不要去介入他的工作。這樣子才不會,一件事情兩個人做;結果到最後,人愈多愈難做。
就這樣,雖然偶爾也會找錯人,但是只要慢慢地真的花時間去找到對的人,而不是忙到隨便亂找人。一旦對的人開始愈來愈多,我又可以忍住不要去亂出意見。這樣,公司厲害的人愈來愈多,那我不就愈來愈閒?就愈來愈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最後,老大哥又拋出一句話:「做得愈多,累得要死,一天到晚瞎忙,不會讓事情變得比較好啦。要知道哪些事情要做,更要知道哪些事情不要做。」
要知道哪些事情要做,更知道哪些事情不做。
這讓我想到有位知名的作者和演說家,在一次當來賓接受訪問的時候,主持人問他是怎麼樣累積底蘊,讓自己可以有這麼多的著作和產出?
這位來賓略為沉思一下之後,就對著主持人說:「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只不過是我會留下很多的時間給自己,然後比較不怕拒絕他人,如此而已。」
他說自己在一開始寫作的時候,沒有什麼人知道他,也沒有什麼特殊的邀約,所以自己可以有大把的時間。後來當他著作愈來愈多,名氣愈來愈大,自然而然各式各樣不同的活動和邀約,就會接踵而來。
曾經有段短暫的時間,他幾乎是所有的活動概括承受,看起來是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但是也顯而易見的讓他自己少了閱讀學習和寫作的時間。所以突然有天,他在書桌前下筆準備寫作的那一瞬間,驚覺自己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好好的「學習」和「輸入」。
因此他當下,就拿出自己的行事曆,把原來寫作的筆,當作是留給自己時間的武器和禮物。有計畫性的在行事曆上面,逐日、逐週、逐月,先圈留下來給自己的時間,並在上面寫下各個不同的活動項目,例如「運動休閒娛樂」「閱讀學習寫作」「陪伴家人親友」。
而行事曆剩下的空白,才是排給別人的活動,排給其他人的時間。
就這樣,他再也不會覺得自己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也不會誤以為自己很有時間,就一不小心把別人的要求在行事曆上給塞滿。
只要看著剩下的空白,有了活動來就把它給放進去。如果已經被填滿了,不管是他人的要求,又或者是自己的安排,就都可以用「我已經有行程了」,來委婉地選擇不做。
也就是在不用說「不」的情況之下,優雅地說出了「不」。
未必要說出「不」,仍能表達出「不」。不只關注哪些要做,更要在乎哪些不做。
不是什麼都要做,很多其實不用做。如果什麼都要,很多就要不到。有時選擇不要,或許才能要到。
其實每一個不,都隱含另個要。其實每一個要,都隱含另個不。
懂得該要,懂得不要。或許愈少,也能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