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與轉型 無師自通的至高智慧

SUNGMOON HAN/shutterstock
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到「二人行」,再到最嚴格的「一人行」,重點在於如何從向外求過渡到向內求,透過自我反思來達到無師自通的至高智慧。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般解讀為:我和另外兩個人在一起,必有一個值得我學習,但要分辨「善者」和「不善者」。就如同孔子的另一個金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一般也將「賢」與「不賢」解讀成不同的人,這種詮釋會導致我們失去更多學習的機緣。
其實世間的人與事都不是黑白分明,而是不同的灰階。世上沒有絕對的「善者」或「賢者」,也沒絕對的「不善者」或「不賢者」,每個人都有善與不善,賢與不賢的兩面性。
我從小六開始看金庸小說,他的人設都是邪中有正,正中有邪,很真實、很接地氣。比如楊過,他俠義正氣、嫉惡如仇,但個性叛逆極端、憤世嫉俗,在人際關係上太過愛恨分明,誰對他好就加倍回報,誰對他不好就恨之入骨,因而造成對人對事的誤判。
我年輕時也只分黑白,不管別人看法,不尊重社會禮俗,甚至瞧不起所謂的人情世故,最常聽到的反饋是我「得理不饒人」,過於咄咄逼人,難以相處。當時的我不能理解,認為「得理」當然就得「據理力爭」,為什麼還要「饒人」?自以為是非分明,卻不明白有時「太過是非分明」,反而會因偏見、成見,導致「是非不明」。別人說我狂傲凌人、剛愎自用、憤世嫉俗,我卻自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