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策略阿姆斯壯登月直播的幕後功臣:雷神公司,戒不斷軍工癮的百年巨頭

阿姆斯壯登月直播的幕後功臣:雷神公司,戒不斷軍工癮的百年巨頭

阿姆斯壯登月直播的幕後功臣:雷神公司,戒不斷軍工癮的百年巨頭

Kristi Blokhin/shutterstock

美國軍工巨擘雷神技術公司(RTX)前身為雷神公司(Raytheon Company),從微波爐發明,到阿姆斯壯登月直播,雷神公司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百年來,其以核心競爭力為主的思考策略,值得台灣企業反思。

消費品起家到軍工

1922年7月7日,馬歇爾(Laurence K. Marshall)籌集了2萬5,000元美元,並找上大學室友布希(Vannevar Bush),將他的大學實驗室研究專案轉為新創公司,成立美國電器公司(American Appliance Company)。他們又找了另一個工程師史密斯(Charles G. Smith),以一萬元現金及4萬元股票向Amrad公司買斷史密斯發明的S型真空管專利;這個專利將氮在真空管放電傳導。

3位工程師本想生產冰箱,失敗之後,轉而將真空管可將音波、訊號,及無線電放大的功能,運用在收音機上,沒想到無意間搭上收音機應用潮流,產品因此大紅大紫。1925年改名為「雷神公司」(Raytheon Company),取眾神之光的意思,沿用至今。1930年代,雷神公司經歷一連串併購,並得利於電器消費產品的大量普及,於是成為世界前五大真空管製造公司。

然而,1929年起的經濟大蕭條,讓起飛的雷神頓時撞牆,開始轉型發展尋找剛性需求應用,將原有的真空管技術發展為高頻微波技術,運用於軍工領域。

在真空管收音機的年代,飛機經過時會干擾收音機的聲音品質,這個發現引發了雷達微波的誕生。德國發明家胡世梅耶(Christian Hülsmeyer)運用電磁波遇物體會反射的原理,在1934年製造第一個類軍用雷達,之後各國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研發各種雷達技術。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的輻射實驗室研發了創新的雷達技術,並選擇與雷神合作,將真空管技術應用在雷達上,磁控管是雷達的關鍵零組件之一,雷神工程師史賓塞(Percy Spencer)改良磁控管,利用衝壓技術及焊接技術成功規模化量產。二戰中80%的磁控管由雷神生產,對盟軍貢獻良多,雷神也從磁控管開始,涉足生產整個雷達系統。

二戰期間,已經是麻省理工學院副院長的布希,成為羅斯福總統的科技顧問,更在1938年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擔任原子彈曼哈頓計畫的主持人。這讓雷神如魚得水,更將雷達技術延伸發明了夜間雷達及照相技術,更應用在原子彈的內爆炸彈開關,近程引信及雷達。雷達技術讓雷神在二戰中成為重要軍備供應商。

二戰後的多角化與行業整併

進入50年代,雷神站在政策制高點看得更清楚,雖然得利於二戰軍工,但也提早看到二戰後軍工行業蕭條的到來。1945年軍工合約消失,公司收入下降五成,於是大幅裁員,開始大幅不相關的多角化。

微波有穿透、反射、吸收三種特性,除了折射為雷達使用,史賓塞意外發現其他兩種特性可以做為微波爐使用。1945年,他利用微波技術發明微波爐。1965年,雷神收購Amana成為重要家電廠商,進入家電領域,以便延伸微波爐技術。1966年,收購華盛頓希思出版社(DC Heath and company)進入教育出版業務──這些多角化布局,讓當年雷神公司的銷售額達到7.09億美元。

在軍工業務,公司也進行轉型升級,於1946年收購聲納製造商潛艇信號公司(Submarine Signal Company),之後能力大幅提升,1948年開始轉型製造導向飛彈,把導彈發展成為雷神的核心事業。

1950年12月18日,雷神發展了兩個重要也是最賺錢的武器專案:空對空的麻雀(Lark)飛彈以及地對空的鷹式(Hawk)飛彈,其後更衍伸出美國三軍所使用、第一個紅外線引導的響尾蛇飛彈,及後來成功攔截彈道飛彈的愛國者地對空飛彈──1950年代至1960年代是雷神的飛彈黃金年代。

1970年代至1980年代,雷神透過併購,持續相關多元化發展。在1969年的美國登月行動中,雷神的導引電腦及微波傳送系統協助了阿波羅11號,將無線電及電視訊號傳回地球,見証了人類登月時刻,即使如此,雷神仍選擇逐漸放棄太空業務,轉向重點布局相控陣雷達。

隨著越戰在1975年結束,美蘇也進入整整44年的冷戰期。雷神以收購方式從軍工轉向民用航空領域,於1980年收購畢琪(Beech)飛機製造公司,1993年取得英國航太(BAE)商務客機部門,兩者於1994年合併成立雷神飛機公司。

1991年,在冷戰及波斯灣戰爭結束後,世界各國後大幅裁減軍費,軍工行業也進行大整併。雷神得利於導彈業務的核心收入,於1995年收購Esystem,取得了間諜衛星及情報監視業務;於1996年收購克萊斯勒(Chrysler)的軍用電子及飛機業務;更於1997年收購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的防務部門,更從通用汽車(GM)手中買下休斯飛機公司(Hughes Aircraft)的航天航空及國防業務,包含日後著名的戰斧飛彈。

這些收購不僅讓雷神進入了國防電子,更進入了航空領域,同時也並剝離家電、暖氣、空調業務進行出售,讓雷神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波音(Boeing)並列成為三大軍工企業,當時雷神總收入已經暴漲為123.3億美元,總利潤為7.61億美元。

反週期的互補大合併

然而好景不常,2001年的911恐怖攻擊事件後,雷神的航空部門急劇萎縮,於是於2006年出售飛機部門,出售後該部門於2012年破產。2000年時公司市值仍不到400億元,雖然雷神努力提升海外業務比重,將美國本土業務降到七成,但2011年美國政府裁減軍費後,直到2018年川普大幅提升國防軍費,市值到才於2019年底達到約610億元。

雷神於2019年6月10日,宣布與UTC(聯合技術)換股合併。57%股權由UTC股東持有,43%由雷神股東持有,兩者在新公司的15人董事會中,分別佔據8席和7席,合併於2020年4月完成。合併前,雷神市值325億美元,UTC市值為745億美元,歷經疫情後,合併後市值1,070億美元。

UTC成立於1929年,是為一個多角化工業集團,主要業務包括飛機引擎、直升機、空調、電梯、燃料電池,及安全設備等,是美國第22大工業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海耶斯(Gregory J. Hayes)於2016年上任後即開始分拆這家多角化集團。

奧的斯(OTIS)成立於1853年,於1976年被UTC收購。開利冷氣(Carrier)成立於1915年,1979年被UTC收購。2018年,又分拆開利冷氣、奧的斯電梯,及UTC成為3家獨立公司,前兩者市值為147億美元,205億美元,分拆後UTC成為市值757億美元的航天業務公司。

雷神與UTC是互補性合併,UTC提供商用的航天電子及通設備訊,而雷神主要提供軍機及導彈設備,軍民兩者之高低週期相反,但兩者結合具備綜效。合併後雷神成為軍工老二,改名為RTX(Raythe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下轄三大業務:柯林斯航太(Collins Aerospace)、普惠發動機(Pratt & Whitney),及雷神導彈防務,在國防電子領域,與波音在美國航空業冠軍的相同地位,由海耶斯擔任合併後的雷神執行長,2023年12月14日轉為執行主席,目前市值為1,385億美元。

學習點

雷神發展百年,從一個大學實驗室項目起家,大幅得利於學校(MIT)與軍方(國防部)的特殊關係。從真空管的核心技術,發展民用收音機,再轉成軍方雷達,衍生導彈,成為軍工巨頭。雖然核心技術的應用不同,但持續衍生出來的核心產品及核心事業,提供了超額現金流,讓雷神在行業低週期時得以整併對手,同時有餘力嘗試多角化發展相關行業,得以分散風險──這種以核心競爭力為主的思考策略,多是國外百年企業成功之道。

百年企業的興衰通,常是順應外部環境與行業週期來改變,鮮有企業能夠逆流而上,改變行業格局。因此看清出外部局勢,提早布局是關鍵,不要只是一味採取內部觀點(inside out)。

在這個個案來看,地緣政治讓軍工成為罪惡的剛需,雷神得利於軍工暴利,但也染上無法戒斷的軍工癮,領導人想抗拒軍工行業週期暴起暴落的動盪,最終以合併相反週期的民用業務收場,並讓民用為主的負責人擔綱下一棒發展,是否可行,仍在未定之天。

百年企業的發展階段中,企業規模與控股架構通常呈現一定的關係。企業在百億美元規模,通常會只在一個事業體;當超過千億規模後,通常會成為不同事業體組成的集團,做為事業組合的管理。控股形式的事業組合架構,也埋下了日後收購擴張或處分退出的彈性;下轄三家公司有不同品牌,讓各事業可以專精運作;只有一個母公司上市,保持一個股東權益主體,讓長期目標及公司治理的可以一致,讓資源與資本使用可以策略對齊。台灣常見一個集團下轄多家小型上市公司,管理複雜,目標紛亂,與國外作法背道而馳,令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