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口角總比打仗好

口角總比打仗好

Studio Romantic/shutterstock

美國不願停止打壓中國,但是禁不起與中國直接的武力衝突,也無法承受台灣海峽發生戰事對國家安全及世界經濟嚴重影響的後果。11月16日的拜習會,不論雙方表面上的說辭,兩國將持續激烈鬥爭,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控制戰爭風險,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我的8月專欄文章〈風雨中的寧靜〉分析美國當時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與中國重啟高層溝通管道的原因。

11月16日拜登終於如願以償,藉舊金山亞太經合會議之機與習近平會面了4個小時。拜登拿到了習近平承諾管理吩坦尼止痛藥原料的銷售,在人工智慧管理方面互相合作,恢復高層軍事對話。吩坦尼議題與恢復高層軍事對話是美國非常重視的議題,但是習近平除了受到隆重的款待,包含與美國最重要的企業家晚宴之外,算是空手而歸。

美國為何要放軟姿態與中國對話?基本原因是美國相信中國經濟正陷入長期困境,中國正步入日本的後塵,現在是強打中國的好時機,但是美國擔心在這種情況下,中美可能擦槍走火,甚或中國可能鋌而走險,藉創造地緣政治危機來緩解國內百姓的不滿,例如類似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事件。

習近平清楚美國的主觀意圖是繼續強力抑制中國成長,對美國改變意圖早已不存幻想,去舊金山之前即知道中國將承諾的事項,也知道拿到的將是表面的風光,但還是見了面。習近平有兩個戰術目的,第一、希望藉拜登渴望與自己見面,給國內百姓美國尊重中國是一個對等強權的印象,強化百信的民族自信心,認同國家發展的方向;第二、中國做為一個負責任的強權,願意積極創造與維護世界和平,與美國對話可以增進全球對中國的負責任印象。

在拜習對話中,拜登強調競爭與管控風險,習近平強調和平共存與合作共贏,拜登表現了美國對於能抑制中國成長的信心,仍舊是一個美國認定自己是強者的傳統態度;習近平表現的是身為一個弱者,希望世界視中國為一個愛好和平的崛起強國。

美國的競爭策略是停止投資中國、避免中國持續以外銷帶動經濟成長、切斷中國獲得西方科技的管道,包括禁售科技產品給中國,以及不讓中國學者與學生接觸西方科技、阻止中國企業的國外拓展。除了尚未阻斷中國的國際金流支付管道之外,美國已經在朝全面封鎖中國關鍵經濟活動的方向努力中。

中國的對策是在科技上進口替代,建立全產業的製造能力,除了降低「卡脖子」風險之外,同時強化世界對中國的依賴性。中國也會針對美國企業,在不嚴重影響中國的製造力與科技進步的情況下,阻斷美企在華的商機,例如美國的審計及管理顧問服務業即正面臨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僅只利用中國的原料與產能在中國生產銷售的美企將有極大的風險(例如蘋果的手機)、被中國進口替代的美國領先企業(例如奇異公司製造的磁振造影檢查機器)可能愈來愈多。

美國不願停止打壓中國,但是禁不起與中國直接的武力衝突,也無法承受台灣海峽發生戰事對國家安全及世界經濟嚴重影響的後果。中國不會停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發生戰爭將嚴重傷害這個目標。雙方都不想有軍事衝突,促成了這次拜習會,不論雙方表面上的說辭,兩國將持續激烈鬥爭,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控制戰爭風險,是個很有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