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平衡別陷入無事空忙的窘境!要活得踏實,你需要養成「臨在」

別陷入無事空忙的窘境!要活得踏實,你需要養成「臨在」

別陷入無事空忙的窘境!要活得踏實,你需要養成「臨在」

Belight / shutterstock

「踏實」是一種堅定的内部力量與信心,能讓你度過人生的高低起伏;讓自己獲得踏實感,因而擁有更深層、更令人滿足的成功。作者結合現代科學、古代智慧,及快樂、健康、成功人士的親身經驗,歸納出實踐踏實的6大原則;本文將介紹其中一項原則「臨在」:提醒你,不要滿腦子只想著過去或未來,身心都要專注在當下,才能重新掌握你的注意力與精力。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重視速度、量化、一刻也不得閒的數位時代。科技讓我們得以無時無刻在線上,社交軟體的設計確實也在鼓勵我們這樣做,至於消費市場上,也無所不用其極推出各種攫取並控制人們注意力的產品與服務。

許多人在個人英雄主義的驅使之下,以犧牲深度注意力為代價,一心只求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更多事,結果卻是徒勞無功。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多工作業(multitasking),無論是身體上或心理上的多工,我們以為做得很多,其實根本不然。一項研究結果可能會出乎你的意外,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團隊指出,當我們進行多工作業時, 並不能同時做或同時思考兩件事情。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在各種作業之間切換,還必須不時分配注意力與完成作業。換句話說,大腦無法在同一時間進行兩種需要用上認知能力的活動。研究團隊發現,我們以為多工作業能讓生產力倍增,但其實只能完成大約一半的作業,而且還會降低作業品質與工作的愉快程度。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進行的研究則發現,持續出現的干擾(如多工作業)會導致人們的智商下降10分,這種影響是使用大麻的兩倍,相當於熬夜一整晚。事實擺在眼前,當我們對自己說:「多工作業太美妙了,我的生產力超高,工作成效可達最佳化,還能完成好多事情!」但其實並非如此。

注意力分散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表現,也會連帶讓情緒受到影響。如果經常受到干擾、總是忙個沒完沒了,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比起邊做事邊想別的事情,完全專注在自己做的事情上時,我們會更快樂也更滿足;相反的,注意力愈是分散,我們愈容易覺得憂慮與不滿。研究團隊寫道:「忙亂的大腦,是不快樂的大腦。」舉例來說,當我們使用電腦視訊聊天,如果同時執行其他程式(或是經常分心去看電子郵件、新聞或社群媒體),很快就會覺得用視訊聊天很沉悶、很累人。這就是所謂的「視訊疲勞」(zoom fatigue)現象,也許正是因為忙亂的大腦不快樂。

最令人感到驚恐的是,一般人一生中竟有那麼多時間,是在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下度過,更可怕的是,它逐漸成為我們的預設運作模式。研究證實,在一般人清醒的時間當中,平均有47%的時間是在思考眼前所從事以外的其他事情。看來,我們向來以為非得要時時謀畫盤算,反省過去,思考未來,否則就會有所疏漏,落於人後。但也許事實正好相反。我們要是一天到晚謀畫盤算,反省過去,思考未來,反而會錯過一切。

踏實成功的原則:臨在

臨在,是指全心全意專注於眼前事物,當大腦集中注意力,能為我們帶來力量與穩定。刻意養成臨在的習慣,將會大為提升你的職業生涯與生活品質。

也許你會想,既然臨在是件好事,那當然要多多益善。所以,何不一整天都努力讓自己避免分心呢?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個極為崇高的目標,只是太過不切實際。硬要自己整天不分心,最後反而會容易屈服於各種新奇與分心的誘惑,結果是更加責怪自己。

我通常會向找我諮詢的個案推薦另一種方式。我建議他們在一天當中,騰出能不受干擾的專心工作或是親密交流的時段,至於其他時段就順其自然。你想查看電子郵件一萬次也沒關係,只要不在預定專注的時間做即可。如此一來,這個練習就不會經常失敗,或一再避開負面的結果(不分心),而是逐步養成成功的模式,得到正面的結果(完全臨在)。久而久之,隨著你的完全臨在經驗愈多,導致分心的吸引事物就會愈少。藉由經歷這樣的過程,養成一生臨在的好習慣。

我舉一個親身輔導的個案為例。提姆是位很成功的業務員,但他習慣於整天掛在網上。他其實不喜歡這種整天掛網的感覺,卻無法想像換成另一種生活方式。於是,我們首先一同規畫每天白天有兩段深度專注的工作時間,每段30分鐘;至於晚上8點則必須關閉手機,並將手機放入抽屜內。

四個月後,提姆多半可以在白天騰出三段深度專注的工作時間,工作時間約為90分鐘,同時能在晚上6點半以前,將手機收進抽屜。我問起他調整後的轉變,他說做起來其實並不難,更棒的是,還能從這樣的調整中,不斷獲得小小的成就感。提姆從中發現,愈是臨在,他的表現就愈好,感覺也愈好。

「最初的一、兩個星期很辛苦。我當然還是會有想要查看電子郵件的衝動,無法查看會覺得緊張,唯恐自己跟不上,但我還是堅持下去。」他說:「我發現以前的我都在騙自己。其實大部分的電子郵件與訊息並不需要立刻回覆,大多數事情也可以過幾小時再來處理。」

提姆重拾起注意力與臨在力,這彷彿也象徵著他在重拾自己大段大段的生命。他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對他來說更重要的人、事、物之上,花較少花時間在短暫膚淺的事物上。他漸漸覺得自己較為踏實。提姆的故事帶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想擁有不分心的人生,最好的辦法是先從較短的專注時間開始,再逐漸拉長。先從幾分鐘開始,再拉長到幾小時,最後就會是幾天。

踏實感的練習:培養正念

當聽到冥想,你可能會聯想到有人閉上眼睛,盤腿坐著,整個人處在狂喜的狀態。這是當冥想出現在媒體上經常帶給人們的印象,至少在西方是如此。但這會引發一種對冥想的嚴重誤解,讓人以為冥想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放鬆。冥想絕非如此。我們要討論的冥想是指正念,是能催生智慧、同理心以及完全專注生活的能力。

回想一下,當你每次靜靜坐著,想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時,許多想法、感覺與衝動都會一一浮現,而且往往是一些不愉快的感受。正念練習的重點就在於,不要沉浸於這些想法、感覺與衝動,而是回歸你的呼吸。冥想大師卡巴金(Jon Kabat-Zinn)寫道:「我們只需要觀照、放下,觀照、放下。如果必要,有時甚至必須刻意堅持……就是持續觀照、放下,觀照、放下。」

正念是訓練你放任癢處不去搔抓,無論是身體的癢處,還是比喻的癢處。你看見癢處,感受到癢處,對著癢處微笑,然後重新聚焦在呼吸上。你會發現即使我們不去搔抓,大多數的癢處也會自行消退。你經常實踐正念,人生的許多「癢處」就無法再影響你,你就能毫不費力,將注意力發揮在想發揮的地方。你就有能力發現自己分心,包括外在與內在的分心,再以客觀的態度,將注意力放回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對於自己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做出反應。這種能力無法一夕養成,必須經常練習。

德寶法師(Bhante Gunaratana)寫道:「要打破根深蒂固、慣性的思考模式,需要經常實踐正念,直到成功為止。分心其實是紙老虎,本身不具有力量, 必須有人固定餵食,不然就會死亡。」最新的科學也認同這段話。研究已經證實,注意力就像肌肉。此刻的你鍛鍊注意力,就會增強往後的注意力。同樣的道理,現在你經常分心,未來就更有可能分心。

你可以試著用正式與非正式的方式練習正念。

正式練習,設定計時30至45分鐘,以舒適的姿勢坐著或躺著。先從短時間開始,再逐漸延長。一開始最好每天進行幾分鐘的正式練習,持之以恆,不要把目標訂得太高,結果又常常失敗。

接下來,注意你的呼吸在哪個部位的知覺最強烈,無論是鼻子、胸部,還是腹部。你的注意力如果脫離你的呼吸,轉移到你的思想、感覺或衝動,只要注意到你分心了就好,不必苛責自己,再回頭注意你的呼吸。如果你開始批評自己分心,盡量不要責怪自己這樣做!只要注意當下發生的事,注意到這些事發生, 不要特別在意任何事情。就這樣而已。

這個練習就這麼簡單,也就這麼難。如果你在冥想過程中遇到困難,那也不是壞事,代表你有所進步。僅僅是聚焦在自己的呼吸上,保持專注不分心,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解這一點,就是很重要的領悟。你從個人經驗發現,我們習慣經常批評自己,而批評自己又是多麼無用,你就會擁有自我慈悲的能力。也許久而久之,你甚至能對這些內在的雜音一笑置之。

非正式的正念練習,就是在一整天當中,每當注意力偏離你想注意的人或事,你都有所察覺,再輕輕將注意力拉回。

無論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練習,要追求的目標並非永遠都不會分心。即使是當了一輩子僧侶的人,也會有分心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更快察覺到自己分心,並且不苛責自己,重新將注意力導回你想注意的地方。你會更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進而更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內圖

書名/踏實感的練習(The Practice of Groundedness)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2022年12月27日
作者/布萊德.史托伯格 Brad Stulberg
作者簡介/知名專欄作家與企業教練,熱衷於運動及戶外活動,長期與企業家、高階主管、運動員合作,致力於協助人們邁向卓越、幸福以及持久的成功。著有暢銷書《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Peak Performance)、《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 》(The Passion Paradox),同時也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文章散見於《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戶外生活》、《富比世》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