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企業關係以義取利,以利濟世

以義取利,以利濟世

以義取利,以利濟世

patpitchaya / shutterstock

對企業而言,想在獲利和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取得平衡,是件容易的事嗎?

天下文化最近出版了哈佛商學院塞拉分(George Serafeim)教授的《目的與獲利》(Purpose and Profit),探討企業經營者自古以來所面對的義與利的矛盾。企業必需獲利才能生存發展,但如果唯利是圖不擇手段,不只影響企業形象和商譽,最終必危及企業生存,甚至社會和諧及永續發展。

自從21世紀初的安隆(Enron)事件造成全球金融危機,政商教各界都更重視公司治理及企業社會責任,進而演變成重視ESG的大趨勢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各國政府也通過各種措施加強企業治理和擔責。2006成立於美國的B Lab(B For Beneficial)展開一場企業「以義取利,以利濟世」的運動,至今已有超過4,000家獲得認證的B型企業分布於七十幾個國家。更難得的是一向唯利是圖的資本市場,不只開始重視ESG,更興起「正向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的一股新潮流。

剛過世的稻盛和夫以「敬天愛人」為商道,一生倡導並實踐以仁義獲利,成為令世人敬仰的企業家典範。明治維新時代澀澤榮一就出版了《論語與算盤》,提出「士魂商才」的商道,對日本企業家精神影響深遠。

其實中華文化一直有儒家精神為本的儒商傳統,尤其是明末到民初興盛了五百多年的晉商(山西票號更是晉商標竿),提出「學而優則賈」「士商異術同心」「以義致利」等先進思想。戰國時代越國的范蠡,協助勾踐復國後棄政從商,以仁義之道經商獲利成為鉅富,世人尊為儒商典範,以陶朱公及文財神的形象流傳至今。孔子自己的得意門生,被尊為孔門十哲的子貢,就是以仁義精神經商而富可敵國的傑出商人,堪稱儒商始祖。孔子很疼惜子貢,可見他不仇富,只是強調生財有大道。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以正當目的和手段賺錢,才能賺得心安理得;以正當的手段脫貧,才能脫得光明正大。孔子還主張:「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身」即「生命」,財富應該是用來豐富生命,生命應該是使用財富的主人,如果只是為了積累財富而活,那生命就變成了財富的奴隸。賺錢不只要獨善其身,還要兼善天下,比起怎麼賺錢,怎麼用錢更是永續經營的大智慧,與ESG思維、B型企業精神,或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完全契合,真的是古今中外共振共鳴。

可惜人性貪婪且急功近利,尤其資本市場追求不斷擴充套利及立竿見影的短期績效,造成企業逐利的誘因和壓力無限擴大,經營者因而本末倒置、鋌而走險、極大化操作槓桿,造成更多負面影響及社會成本。其實義與利的矛盾不只可以平衡,更是應該平衡,就如陰陽矛盾但必須平衡才能永續發展。企業家掌握社會資源,更應該平衡義與利的矛盾,找到「目的」(使命與意義)與「獲利」的平衡之道與術。「以義取利,以利濟世」不只是企業家應該奉行的商道,也應該是商學教育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