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分析東台精機自許「工業醫生」,與客戶共創智慧生產線

東台精機自許「工業醫生」,與客戶共創智慧生產線

東台精機自許「工業醫生」,與客戶共創智慧生產線

東台董事長嚴瑞雄強調自家做的是精密機械,早已不是黑手產業,展望未來,他要帶領東台朝向「工業醫生」角色邁進;池孟諭攝。

【2021數位轉型鼎革獎—智慧製造轉型獎】「身為製造業,不但自己要做到智慧生產,還要做出能夠智慧生產的設備,讓客戶自己也可以智慧生產!」這不是繞口令,而是東台精機數位轉型的核心原則。董事長嚴瑞雄的理想,就是協助客戶抓出需求痛點,共同打造解決方案。東台如何建立這樣「工業醫生」的地位呢?

「做這項專案真的太難了!」東台精機董事長嚴瑞雄開門見山地說。

嚴瑞雄經營東台集團這家台灣營收最高的上市櫃工具機集團,集團旗下的東台精機,生產加工中心機、車床、PCB加工機、雷射加工機等,業界名聲響亮。

成立至今52年,東台擁有豐富的交鑰匙工程(Turnkey)經驗與整廠整線輸出能力,客戶從一開始的機台選定,到後續的機台加工,全數可交給東台規畫執行,最後客戶只要驗收完成,即可投入生產。東台的角色,可說是「製造商的製造商」。

即便製造經驗如此豐富,談起今年榮獲首屆《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智慧製造轉型楷模獎的「零件加工智慧解決專案」,嚴瑞雄仍大感難為。

智機產業化,產業智機化

這項專案由東台與光陽工業共同執行,是機車關鍵零組件智慧製造的開發計畫。2017年10月啟動,2020年7月完成,耗時近三年。內容涵蓋單機智慧化技術、整體智慧化技術、精密零件製造運作管理系統,不只要做到「智機產業化」,還要達成「產業智機化」,比起單一企業所要推動的智慧製造,難度自然加倍。

「東台有兩種身分,不但自己要智慧生產,還要能做出可智慧生產的設備,讓客戶達到智慧生產!」嚴瑞雄彷彿在說繞口令,但這正是東台數位轉型的關鍵。

從了解光陽機車生產過程的痛點出發,從中擬定智慧生產計畫,儘管過程辛苦,但以成果論,仍相當值得。

光陽在全球約有143條加工產線,生產近300個機種,超過2.2萬個部件。這次建置的智慧化生產線,設計了26個工站,是國內首條針對機車零件生產所設計的智慧彈性產線,可達到少量多樣。

「就像廚房裡有分區,一區負責炸、一區負責炒,另一旁做小菜和點心,隨著客人點菜,中餐、西餐都能做,彈性變化高,」嚴瑞雄以廚房巧妙比喻。

為了彈性智慧生產,26個工站,等於有26個大腦,每一站都有負責管理的機台;各大腦的資訊彼此串接,「這中間看不到的資訊流,隨時在跑,」嚴瑞雄說。他是成大機械系畢業,非資訊相關科系,後來了解,公司同仁們建構這26個工站,「真的非常不容易」。

為客戶「問診」

東台也首度利用CPS虛實整合技術,導入虛擬仿真,從專案概念設計開始,就建立「數位雙胞」。簡單來說,做任何事情前,均以電腦先模擬過,藉由線上進行產線動作合理化調適,縮減實際完成後再更動的風險與成本。

嚴瑞雄分析,當中最困難的點,就在實際產線(OT)與製造執行系統、ERP系統(IT)的整合,「中途還換了數位系統的合作廠商,對方覺得做不下去,」這也讓他發現,必須更加強軟體研發人才。目前相關研發人員就有120個人,占全體員工三成。內部也開始培養「特戰部隊」,當業務出去接單,若需要談到研發專業,馬上派出技術小組支援。

此次東台獲獎專案的成果,生產優化效益顯著,比方生產效能(OEE)就提升21.7%;換線換模效率提升98%,原本單機換線換模需耗時3小時,如今僅要3分鐘。

製造成本則是下降32%;人力下降75%,原本產線生產需要12人3班制,經改善後為3人3班制;作業時間更是節省89%。

東台做的是精密機械,早已不是黑手產業,「公司唯一的一位外勞,是日本籍的總工程師,」嚴瑞雄吐露心中願景,是將東台52年的專業經驗系統化,朝向「工業醫生」角色邁進,讓員工都具備「問診」能力,抓出客戶「隱藏在冰山下」那些看不到的痛點。

近一年來,嚴瑞雄將想法跟許多客戶討論,「10位裡有8位都跟我說『相見恨晚』,因為他們就是需要這樣的工業醫生!」讓他堅信,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看更多2021鼎革獎相關報導

【東台精機小檔案】
成立:1969年
董事長:嚴瑞雄
2020年合併營收:79億元
主要業務:生產立/臥式加工中心機、立/臥式車床、複合式加工中心、PCB加工機、雷射加工機等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