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 糾結數字,可能搞垮策略!別讓衡量細節壞了事業大計

策略是抽象的,因此員工常用評估策略執行成效的具體衡量指標,來替代策略。公司很容易陷入這種陷阱,但能採取步驟來避免。例如,讓負責執行策略的人參與擬定策略,使他們更可能掌握策略,也較不可能用衡量指標來替代策略。

過去幾十年,把績效指標與策略掛鉤,已成為普遍接受的最佳實務。策略本質上就是抽象的,但指標讓策略有了具體形式,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策略。有了衡量指標,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就可以把它曾經採用的「品質至上」策略,轉化為六標準差(Six Sigma)績效標準。蘋果公司(Apple)的「不同凡想」和三星公司(Samsung)的「創造未來」,都可以連結到新產品創造的銷售額。如果策略是打造組織所用的藍圖,衡量指標就是打造時使用的混凝土、木料、灰板和磚石。

本文觀念精粹

問題努力執行策略、仔細監督執行進展的公司,經常碰到大麻煩。
為何發生人有一種行為傾向,也就是所謂的替代現象,容易把要衡量的事物, 與衡量指標混為一談。
如何解決若要減少替代風險,應讓執行策略的人參與擬定策略,不要把激勵誘因與衡量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