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 淨現值無法告訴你的事

過度簡化投資決策,只會招致麻煩,經理人不應只用短期的預估淨現值來比較投資機會。企業若能詢問自己下列三個問題,都可望受惠:如果成功會如何?對這個選項的潛力抱持開放態度,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我們能夠堅持到底嗎?

我先問一個問題:你覺得下面哪一個選項比較有價值?

1.投資一千萬美元,在一個三年內百分之百一定能全部拿回兩千萬美元的計畫。

或是

2.投資一百萬美元,在一個三年內有五成機率可以全部拿回三百萬美元的計畫。

基礎理論會說,第一個選項更有價值。因為最初投資的一千萬美元,可以產生一千萬美元的獲利。在第二個情況裡,如果能找到十個類似的投資,我就可以預期有五百萬美元的獲利,因為我投入的本金有一半情況會虧損。即使眾多企業裡經常見到的行政成本失控情況沒有發生,任何人都曉得一千萬大於五百萬,身為公司的財務主管,自然會押寶在這個選項上。

很簡單,不是嗎?

可惜的是,這可能太過容易了。在上面的例子中,我提供給投資人的資訊,只有最初三年可能達成的投資績效。但其實,多數的計畫不會輕易的在三年後就中斷消失。對於組織影響愈長遠的計畫,就愈難肯定地精確估算它的財務結果。如果我告訴你,一百萬美元投資的實驗最終會成就亞馬遜(Amazon)的Kindle電子閱讀器,或是蘋果公司的iPod,你可能會再重新思考第一個選項是否真的更有價值,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確實是如此。

高階經理人不應只用三年的預估淨現值比較上述兩個選項(美國企業界很常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