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Uber式人才挖角戰
當公司的員工與其他公司的招募人員交頭接耳、更新自己在求職網站的資料、或者只是與競爭對手公司的員工私下交流,這些行為會讓你付出多少代價?時下流行的兩項應用程式叫車服務Uber與Lyft之間的爭戰,引發各界用不同方式,來計算積極挖角會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
科技新聞及媒體網站Verge報導,Uber派出持有手機預付卡和信用卡的「品牌大使」,他們會向「Lyft與其他競爭對手叫車,並招募這些公司的駕駛,同時採用多項預防措施,以避免被發現。」CNN Money引用這份報導,並指出Lyft的內部資料顯示,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8月之間,有5,560件的叫車服務被取消。Uber承認有徵召一般乘客加入戰局:「我們近期甚至進行一個計畫,利用數千名乘客來招募其他眾多平臺的駕駛,每招進一位願意嘗試Uber的駕駛,乘客就可賺進數百美元的Uber額度。」
其中很有趣的一點,不在於Uber該不該節制自己激進的挖角行動,而在於這件事突顯的現象,也就是對所有企業來說,策略的成功愈來愈取決於公司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而且與產品、服務、品牌市場上的優勢同樣重要。
會提到策略性人才限制的,往往是彼此連結的龐大全球供應鏈,
科技新聞及媒體網站Verge報導,Uber派出持有手機預付卡和信用卡的「品牌大使」,他們會向「Lyft與其他競爭對手叫車,並招募這些公司的駕駛,同時採用多項預防措施,以避免被發現。」CNN Money引用這份報導,並指出Lyft的內部資料顯示,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8月之間,有5,560件的叫車服務被取消。Uber承認有徵召一般乘客加入戰局:「我們近期甚至進行一個計畫,利用數千名乘客來招募其他眾多平臺的駕駛,每招進一位願意嘗試Uber的駕駛,乘客就可賺進數百美元的Uber額度。」
其中很有趣的一點,不在於Uber該不該節制自己激進的挖角行動,而在於這件事突顯的現象,也就是對所有企業來說,策略的成功愈來愈取決於公司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而且與產品、服務、品牌市場上的優勢同樣重要。
會提到策略性人才限制的,往往是彼此連結的龐大全球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