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為何領導是創新驅動力
全球創新生態丕變,台灣企業自1990年代,個人電腦風潮之後,就難以尋得新成長動能。近十年,儘管大家都在談創新,結果卻不如期待,問題出在哪裡?《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在10週年慶之際,邀請董事學會理事長、本刊編輯委員會召集人許士軍探討其中關鍵。他認為,台灣政府與產業普遍迷信工業時代初期泰勒式管理,造成了「創新觀念危機」;若期望有所突破,唯有讓領導力成為創新驅動力!以下為許士軍教授訪問內容整理:
時代的變遷會產生與之相應的生存方式,在企業界也是如此,但是放眼台灣當下,仍然將工業時代初期的舊管理思維,套用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從根本上妨礙了創新。因此造成創新不足,策略的驅動力則顯得低落。
台灣今天有管理觀念危機;可是今天很多人並不認為這些是觀念危機,反而在管理實務上奉為圭臬,認為是天經地義。歸納三點:
觀念危機1〉忽視環境變化
政府官員不斷強調依法行政、產官學界都強調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社會也普遍認為在管理上建立制度最為重要。這表面上並沒有錯。制度的特點在於追求穩定、公平、普遍使用,所以不會厚此薄彼、朝令夕改;但今天講創新,需要策略,期望的就是創造「改變」,僅僅照章行事,無法創造改變空間。
而更重要的是,像是SOP這些強調標準作業的管理思維,其實是從「科學管理動作與實踐研究」衍生出來的,它在觀念上假設管理是「科學」,目的是要把同樣的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更節省成本,但事實上,管理,比起科學更像是藝術。只要加薪員工就一定會努力工作嗎?不一定。「人心」複雜多變,哪裡能夠一概而論?
觀念危機2〉主管應親力親為
許多人看到當主管的人親力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