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員工幸福發展史

幸福發展史

藝術作品:岳敏君(Yue Minjun),契歐斯島的屠殺(The Massacre at Chios),2001年,油畫,300╳220公分。

本文以歷史的角度,剖析對愉悅的追求,如何形塑西方社會的文化與經濟。此外,在追求快樂的風潮中,要提醒自己,追求快樂是現代社會的人造產物,而不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的特質,否則反而會造成壓力,甚至變得很「不幸」。
當代俄羅斯有句諺語說道:「一個老是在笑的人,如果不是傻子,就是美國人了。」的確,麥當勞(McDonald's)在1990年進軍俄羅斯市場時,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訓練員工,讓他們看起來歡欣鼓舞一些。我一直結交不少俄羅斯的朋友,和他們討論是什麼樣的文化規則讓人們展露快樂,我們同意,各文化間有差異存在。

我無心詆毀俄羅斯人。絕大多數東亞國家對快樂的期望,也比美國人的慣有標準低許多。相反地,部分拉丁美洲文化在追求快樂上,期望則又高出許多。我想闡述的重點是,不同文化之間對快樂的看法,有非常顯著的差異,跨國性的快樂指數調查(happiness poll)結果,正描繪出了當代民意的圖像。

更重要的是,人們對快樂的態度,不只因族群而異,也會隨時間演進而改變。舉例來說,最近的民調就顯示,丹麥人已不再那麼鬱鬱寡歡了。藉由探索這些變化的本質,不僅凸顯出那些讓人快樂的情境,更能幫我們檢視這樣的變化帶來什麼助益,又帶來什麼樣的新疑慮。在缺乏歷史觀照的情況下,美國人的快樂性格不僅會讓人以為是常態,也是與生俱來的,這會使我們難以做出任何評估。

快樂,請表現出來



其實,在西方文化裡,追求快樂是近代才開始流行的觀念。18世紀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