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 要求完美,不好嗎?
要求完美,不好嗎?
- 自我管理
- 郝旭烈 Caesar Hao
- 2025/04/09

Alex from the Rock/shutterstock
如果錄製Podcast節目「一刀未剪」就上架,是否就等於推出「不完美」的結果?但回歸問題的本質:「不完美」就等於「不好」嗎?這其中是否也包含你試錯與成長的過程?
有次郝聲音Podcast訪問一位嘉賓,聊到一半的時候,他突然咳嗽並告訴我感覺到喉嚨乾澀。我就請夥伴倒水給他喝,同時在他一邊喝水的時候,我就自顧自地把剛才跟他的訪談,以及開心的對話繼續延續下去。
沒錯,錄音並沒有終止,他一邊喝水,我就一邊自說自話。
等他喝完之後,我們就繼續剛才的話題,並且藉著這個機會,告訴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因為健康才是本錢。我在節目裡感謝受訪者,就算身體微恙,也不吝無私的分享。
等到錄音結束之後,趁著聊天的時光,我就把錄音上架了。來賓有點詫異,雖然他知道我把剛才那一段喝水的過程也錄了進去,但是他問我,不怕這樣感覺和原來主題無關嗎?
我說,如果把那段喝水的橋段剪掉,那麼後面我希望大家身體健康,以及感謝你身體微恙的話語,不就接不上了嗎?他聽完之後,似乎恍然大悟地點點頭。
曾經有人問我,如果製作Podcast不進行剪輯,不是就沒有辦法把「完美」的結果呈現給聽眾了?
我說,剪輯或不剪輯,實際上沒有「好」或「不好」的定義,只是一種「選擇」:要剪輯,呈現是想要的結果;不剪輯,呈現是真實的過程。
在一開始製作Podcast的時候,我也是被迫不得不「放棄剪輯」。畢竟我一開始是用手機錄製,而且錄製的環境就是鄰近大馬路的客廳。樓上孩子玩耍的聲音、樓下炒菜的聲音、窗外大馬路的喇叭鳴,以及偶爾救護車呼嘯而過的「喔咿喔咿」,全都是我錄音不可少的佐料。
我如果要把這些給剪輯掉,那麼剪到最後就等於是全部都剪光光,錄音也就所剩無幾了。想通了這點,我就乾脆不剪了。並且告訴自己,這叫做「真實紀錄,記錄真實」。
其實,這只不過是環境的限制,讓我不得不轉個彎,改變一下想法。如果無法改變客觀的環境,那就試著改變主觀的認知。
這時候就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窮則變,變則通」。
更重要的關鍵,是如此就少了一個剪輯的工作,就讓我每次在錄音的時候,心中不會有一個「疙瘩」;也就是每次想到錄音還要剪輯,就覺得「心有點累」的「疙瘩」。如此我才可以,很有「鬆弛感」的持續做下去。
畢竟,郝聲音Podcast……有做,別人才聽得見;沒做,別人就聽不見。
如果為了自己期待中的「完美」,整個過程搞得自己很累,結果到最後不想做;那麼想要讓別人聽見或看見的初心,不就沒了嗎?
想通了這點,我就乾脆不剪了。
其實,回首來時路,不要剪輯,也是不要把所有讓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給剪掉了。
什麼叫做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有青澀懵懂的開始。自己也曾經有做不好、做不對、做錯了、傻傻的、呆呆的過去。也就是從現在的自己看回去,透過沒有剪輯的紀錄回放,才知道自己也曾經有過自己完全不能忍受的樣貌。
因為沒有剪掉,我才看得見,原來自己是這樣子走過來的,我才能夠記得,那個時候發生了什麼?曾經看過一本書上面寫著:「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了記憶,那麼他還剩下什麼?那麼他還是他自己嗎?」
我「選擇」想留下真實的紀錄。既然想通了這點,我就乾脆不剪了。可是還是會有人問我:「那這樣子,給別人看到的、聽到的,就不是完美的自己,這樣好嗎?」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好不好?就像我說的,這只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給別人看完美的自己,但我是選擇,給自己看自己全部的自己(好像有點拗口)。
沒錯,我不是選擇給別人看自己;而是選擇給自己看自己。
想法其實很簡單,如果自己都沒有辦法接受自己,那又怎麼期待別人接受的自己,是自己想要的自己?
所以,想給別人看自己,還是給自己看自己,都只是不同的選擇而已。
想通了這點,我就乾脆不剪了。何況,每個人現在的樣子,都和羅馬一樣,不是一天造成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腹三層,非一日之饞。
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別人的好樣子,又怎麼只能告訴別人你現在的樣貌,卻不告訴別人你是怎麼走到了現在?
曾經有次接受其他主持人的訪問,問我如果可以改變過去,有哪些人生片段是我覺得不好,不想要的?記得當時我略為思考之後,就很禮貌地回答主持人:「所有的過去我都要,因為如果有哪一個不要或拿掉,我怕就不是現在的我了。」
我不可能只要結果,但卻不要過程。我沒法剪輯掉我人生的任何一個片段,卻希望能夠有現在的自己。想通了這點,我就乾脆不剪了。
過去在大陸工作時候,曾認識一位大廚好友,他告訴我,每個地方菜的特色,除了食材不同之外,更多的是「一方水養一方人」的不同佐料,便成就了不同的味道──每道眼前看得見的佳餚,都有背後看不見的佐料。
少了一味,就不對味。
少了經過,怎麼收穫。
懂得放下,才能留下。
看見自己,就有自己。
分秒伴隨,皆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