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先做好目標「設定」,才能達到目標「管理」!

如何讓團隊達成目標,始終是管理上的大哉問。身為高層領導者,應意識到目標的建立並非只是「提出」目標,更在於「設定」目標,也就是釐清關鍵領域何在,安排並調度各部門的資源,讓同仁知道如何前進,也能夠前進;如此才能真正達到目標的「管」與「理」。

目標管理的意義被曲解了。

企業的目標是為了追求績效,績效結果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為了極化績效,企業運作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以及個人能力和組織能力所做的「事」,我們即稱為「價值活動」。例如,安排一場新品上市發表會,以創造社群媒體聲量;例如,安排年底策略營,讓高階管理團隊(TMT)與CEO溝通明年度的集團策略重點。

因此,所謂的目標管理,關鍵就在於,CEO能精選出「關鍵領域」,並界定出在這些關鍵領域中想要獲得的「成果」,好協助同仁規畫出有價值的「事」。因為誠如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所說:「企業經營管理是在設法平衡各種需求和目標」,因此CEO的目標管理,就是在各種目標中取捨,定義出有價值的賽道。

所以,目標管理不是告訴員工:「明年我們要創造4億的營業額」,然後讓業務部門自己想辦法達成這個數字;而營業單位接著產生膝反射,把4億目標等距的切割,將第一季目標設定為1億,第二季目標設定為2億,彷彿公司活在真空世界,沒人考慮競爭者動態,也不管市場的高低起伏。CEO重要的事,應該是告訴員工這個數字的背後意義,並指出為了完成這個數字所該做的事。

目標管理也因此不是要求全體同仁:「成本降低5%」,然後要各單位這裡省個100萬,那裡省個20萬。CEO應要和大家溝通,此時省5%的背後有何意義,並指出各部門在各自的專業上有哪些重要的事。

目標管理因此關鍵在於「設定關鍵領域」。例如,明年的關鍵領域可能在「新產品研發」、「品牌知名度」或「產品良率」。接下來就要決定,要衡量這個領域的哪些內容,以及衡量的標準為何。例如,新產品研發可拿到RFQ達5個以上、產品知名度在google trend高於另一個競爭品牌、產品良率不低於99.1%等。

「關鍵領域」的設定,會決定一家公司該把注意力放在哪個範疇,如此一來,單位同仁的思緒將往那個範疇前進,透過集體力量,完成企業該年度最重要的事。

接下來讓同仁對目標「力行做」,是CEO領導團隊達標的關鍵。借用公司運作順暢的反覆活動型態,讓同仁們在不知不覺中,與新進度產生交互影響,是我們認為最不會產生阻力,就能讓目標往前推進的最佳方法。

例行公事是支撐和控制一家公司順暢運作的關鍵,公司也是由各種層次的例行公事所構成。例行公事最典型的包括:例行會議、流程管理、人員晉升計畫,和預算編制等。將達標行動放入這些日常動作,可減少同仁對達標的痛苦和抗拒,推移目標進度,甚至完成企業變革。

以目標進行管理,CEO須邀請各部門同仁在各自領域和專業中,也提出相對應的「關鍵領域」和「成果」,CEO要做的,就是進行目標平衡和取捨,定調後,如實、時期、如質地管理,這才是真正進行目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