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我的「想法」,要如何成為團隊的「做法」?

我的「想法」,要如何成為團隊的「做法」?

MIND AND I / shutterstock

為何你要求部屬寫出未來三年五年計畫,交上來的內容卻總像無頭蒼蠅一樣缺乏執行方向,甚至看起來沒有執行的需要?請先暫停腳步釐清:你寫出明確的發展目標了嗎?

這是我的親眼見證:公司經理人,最大的傷心之處就在於,下的指令沒人理。

這位傳統製造業的總經理在公司服務超過20年,雖然從第一線做起,但他在工作治理上一點都不含糊。連續10年扛起供貨給國際大廠的大任,人員流動率控制在5%以下,全台的5個工廠幾乎都是模範廠區,更重要的是,公司長期穩定獲利……我實在想不出來,還有哪一家公司比它更能稱得上模範企業?

堪稱為模範總經理的他,為了追上市場腳步,意識到必須增加跨部門溝通效率,希望增加協作,減少溝通成本,因此決定引進一頁式管理表格,為公司未來轉型,做好預備。

要求平均年資超過15年的一級幹部寫出未來3年目標,應該不過份吧?我和總經理揣度著。這群長年跟在總經理身邊的幹部,絕對是最了解總經理心意的人,因此,總經理直接交辦下去,請大家寫出「未來3年最重要的目標和計畫」。結果……

總務部只寫一個目標 : 轉換財務系統。整張計畫表沒有提供時間,因為:「在等IT部門找到廠商,才能提出精準日期」。

業務部寫了兩個目標,一個是維持舊客,一個是找到新客。當問到新顧客是誰,協理說:「得看研發那邊有什麼新產品,我們才知道要賣給哪些新客戶」。

供應鏈管理部門也僅提出一個目標,計畫要推出供應鏈月報給客戶,希望協助業務同仁報價,但經理他完全沒想到這世界有AI大數據這件事。

總經理看完大家的計畫表之後,臉上閃過一絲傷心的表情。

他知道這些人有狀況,但沒想到,狀況這麼大。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說:「成為高效主管要先做最重要的事,至於次要的事就都不要做!」歐洲管理大師馬利克(Fredmund Malik)也曾表示:「專注是管理組織成員的最重要手段」。的確,目標管理最重要精華,就是由最高領導者領軍,指出團隊作戰的大方向,然後所有跟隨者以此各自設定目標,以遂行領導者心志。

想要「各自設定目標」,就開始考驗經理人得思考──在所屬部門,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事?而往往,我們太過習慣例行事務,反而未能抬起頭,檢視自己是否往對的方向前進。

這時請開始思考以下3件事,這能幫助你完成撰寫年度重要目標,以完成最重要的事。

第一,你需要釐清 : 這是目標或是手段?

「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是結果論。意味著透過某些方法,你想要帶著團隊抵達的某個終點站。「手段」或也稱為方法,是為了協助達標而存在。一個目標可以有好幾個達標手段,所以經理人應該要釐清,什麼是目標?什麼是手段?例如,如果目標是:業務單位從現有3人增加到5人,此種描述並非目標,我們要思考的是:有了5個業務成員,究竟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成果?是想要開發兩個新客戶?或是進入到新的事業領域?

第二,你需要思考手上的資源!

在了解目標與手段之後,接著需要盤點,手上有哪些資源可以達標。不論企業規模大小,資源都是有限的,資源如何配置就決定了策略的布局。策略布局依情勢或有輕重,通常就會有偏重某一側的選擇。這需要和CEO一起討論目標、資源、手段三個要素,透過全方位思考,掌握上一階主管重點,才能訂得出自己部門重要的目標。我們常見的是,訂定目標,不了解大方向,一昧地想加人、買機器、增加預算,或是依賴另一部門,試想,如果目標達成都不是靠自己或團隊,很多資源都需要外購、外求,當資源不是自己能掌控的,當未能思考資源的有限,我們可大膽斷言,達標機會應該很低。

第三,你需要思考目標執行時的節奏感

目標的節奏感意味著目標裡有短、中、長期的想法,先專注執行短期需要因應的人力物力,但同時也為下一階段目標開始準備。例如蓋新工廠的同時,也進行幹部輪調的準備;例如忙著導入ERP系統時,也必須同步開始思考將系統資料與行銷活動結合。

在此要特別說明,通常目標訂定比較忌諱「瀑布式」:第一個目標達成之後,第二個目標才能開始啟動。因為一旦進度不如預期,甚至第一個目標fail掉,就等於宣告後續整串任務都無法執行。

最後要提醒的是,經理人要把目標明確地寫下來!寫下來!請不要放在自己的腦海,然後不斷地抱怨寫目標只會浪費時間。目標是拿來溝通的,你的任務是讓團隊每個人清楚目標,並且以此安排自己的工作。

因此,前述個案的總經理,我只能說,試著進行更多溝通吧,將意志力貫穿到決策團隊,讓公司未來發展方向更有辨認性。然後,也請給身旁決策團隊一點時間,讓他們適應新的變動。最終,不要過度保護他們,要試著讓屬下為執行成果負責,這樣,才能讓目標有穿透力,進而產生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