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規畫遭遇「扶不起的下一代」時,萬豪如何忍痛抉擇交棒?
遭遇「扶不起的下一代」時,萬豪如何忍痛抉擇交棒?
- 接班規畫
- 蔡鴻青 Allen Tsai
- 2023/11/27
BalkansCat/shutterstock
當家族下一棒無力接班,萬豪(Marriot)掌門人如何忍痛抉擇,讓企業跨越百年?
從餐飲業出發的創業
老約翰(J. Willard Marriott)大學畢業兩年後,於1927年開設了一個小飲料店Hot Shoppes,之後從飲轉餐,轉型大成功,繼續進軍航空餐飲,並開始承包學校及醫療院所的長期外燴服務,終於在24年後上市,成為當紅搶手股。
二戰之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長途旅行成為趨勢,標準化管理的連鎖酒店也快速興起。希爾頓(Hilton)於1925年成立第一家酒店,又於1954年發動了美國最大的旅館業併購交易,以1.1億美元買下Statler Hotel Company,成為全美飯店龍頭。凱悅(Hyatt)的首間飯店也在1957年9月27日開業,洲際酒店(Inter-Continental)、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和假日酒店(Holiday Inn),都在這一時期誕生。
老約翰創業30年後也成立旅館部門,長子比爾(Bill Marriott)被任命為部門主管領軍拓展。旗下的第一家汽車旅館有370間客房,奠定了其酒店業地位。隨著飯店業務興盛,公司也在1967年改名為萬豪公司(Marriott Corporation)。到1969年時,萬豪已經有11家酒店,但是除了在餐飲及酒店成功外,進軍旅行社、郵輪及主題樂園,還有家庭安全系統等新事業,都宣告失敗。
面對經濟繁榮的眾多機會,萬豪1977年成立策略規畫部,系統性地拓張與收購合併。1982年,萬豪以1.2億元收購Host International,主要經營機場餐館及特色餐廳,更以4860萬元收購漢堡及連鎖牛排餐廳Gino,並在隔年進軍商務酒店領域,開設萬怡(Courtyard)。1984年萬豪收購美國度假村集團,帶進分時度假(Time Sharing)的經營模式,並開始第一家JW萬豪酒店,餐飲與飯店兩個事業共同成長。
二代接班經濟逆風,資產重組還債
老約翰創業58年後於1985年過世,比爾接手擔任董事會主席。他從高中大學期間即在家族餐廳打工,主修銀行金融,24歲時成為全職員工,隔年即成為飯店新部門主管,從小就對旅館業充滿熱情,以其親力親為聞名,共有三男一女。
他在他父親的餐飲帝國中創建一個新的部門時,對相關事務該如何進行還一無所知。透過反覆試驗,他形塑了他的第一家原創酒店,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成長計畫。 比爾接手後,於1987年收購長住酒店(Residence Inn),營收成長為65.2億美元,相較於1983年擴大了10倍規模。
公司多年的快速成長後,遭遇中東石油危機,經濟低迷,面臨龐大沉重債務,讓已經接班35年、時值57歲的比爾不堪負荷。他在1989年心臟病發作,此時面對麥當勞、漢堡王等餐飲巨頭的競爭,他決定退出餐飲業專注酒店業務,並在1989年底出售航空餐飲部門給凱雷私募基金(Carlyle),約8億美元的收入用於還債。然而1990年底,公司仍負債達36億美元,負債比約47%,比爾開始改造商業模式。
三次分拆,轉型成長
在70年代,萬豪模式與其他同業相同,先自建自營酒店然後出售給投資者,再簽署長期管理合約,這需要大量資本投資,且總資產報酬率低(只有5%)、高負債(平均債務比約在七成)。但石油危機期間,成本暴漲,資金鏈緊張。
為了解決沉重的債務問題,1993年萬豪第一次分拆為「萬豪國際」(Marriott International)及「萬豪服務」(Host Marriott),前者負責飯店管理及餐飲服務,後者負責機場餐飲及大部分債務。比爾一方面利用萬豪服務,將所有資產剝離給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透過資產證券化讓資金回籠,並將母公司更名為「萬豪服務」,掌握資產;另一方面透過萬豪國際進行酒店運營,負責連鎖酒店的管理與經營,讓萬豪成為美國酒店霸主。
兩年後,更進一步將萬豪服務分拆為「Host Hotels & Resorts」與「Host Marriott service」,其中Host Hotels&Resorts 持有機場及景點資產,雖然房地產崩盤為萬豪帶來巨額債務壓力,同時也帶來無限機會,許多競爭對手被賣給銀行,萬豪也藉機簽約了許多飯店管理合約。
在分拆的同時,萬豪也進行品牌收購。1995年收購麗茲卡爾(Ritz-Carlton),取得31個飯店品牌管理權,1997年更以10億美金收購萬麗酒店(Renaissance Hotel Group),增加三個著名品牌。
1998年,萬豪再進行第三次分拆,出售「老萬豪」(Host Marriott service)成為Sodexho Marriott Service,並退出餐飲服務行業,讓改名為萬豪國際的「新萬豪」專注酒店管理。1999,萬豪關閉最後一家Hot Shoppes餐廳,退出祖業餐飲市場。2001更與寶格麗(Bulgari)品牌合作,成為高檔奢侈品酒店,一砲而紅。2011年,將分時度假獨立切割成為萬豪世界度假公司,讓弟弟擔任主席。萬豪國際從百分百自營降到目前自營管理只有2%。比爾接班近50年,將1987年營收2.23億美元的萬豪,打造為2008年時128.7億美元的飯店巨頭。
接班的考慮
接班長達48年之後,高齡80歲的比爾需要交棒。他的弟弟只小7歲,也是年事已高;女兒多比(Debbie)家管30年後剛回職場;大兒子是重度殘障;小兒子大衛(David)才39歲,有潛力但還在學習;二兒子約翰(John)52歲,從基層做起歷練了30年,但個性不適合擔任大集團的經理人,難以啟齒的是,約翰長期酗酒與吸毒是不能說的秘密。約翰於2006年離開萬豪,但仍擔任董事會成員,於1993創辦家族私人酒店開發公司。各個營運老臣中,無人有操大盤的集團管理經驗。
比爾最終選擇索倫森(Arne Sorenson),他是比爾在訴訟案中合作的律師,1996年受邀進入集團負責併購業務,之後於1998年轉任財務長。比爾於2012年交棒由索倫森操盤,自己轉為執行主席,打破85年的家族經營傳統。索倫森於2015年11月16日宣布以130億買喜達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團(Starwood),成為全球最大的連鎖飯店,萬豪市值到達170億美元。
但三代的二子約翰於2017年10月26日提出告訴,控告他父親切斷他與信託基金的關係,迫使他退出家族企業,陷入破產。主因是約翰於2015年不顧父母反對,與妻子離婚,但比爾夫妻皆為摩門教徒,強烈反對離婚,因此比爾威脅要開除約翰的董事會職務、家族企業的CEO職務及萬豪的部分股權,不然就揭露約翰的藥物濫用史,父子雙方於是翻臉。比爾於2018年5月11日贈送約翰約合270萬美元萬豪股票,低調和解收場,但不再往來。
擔任CEO的索倫森於2021年2月15日因癌症病逝。新任CEO為卡普諾(Anthony Capuano),他也是一位併購律師,於1995年加入集團,也曾參與2016年的喜達屋收購案。三代的小兒子大衛於2022年5月接班,出任董事會主席。比爾於2022年5月退休,今年高齡91歲。萬豪國際市值590億美元(2023/11/17),家族持股15.4%,希爾頓市值428.7億美元,君悅市值117.2億美元。
學習點
從百年企業的經驗來看,卓越的企業幾乎都是第一代打下基礎,第二代以後發揚光大。第一代都是獨裁強人,在摸索中前進,第二代則承接了第一代的理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比較容易有整體規畫與發展藍圖,也比較願意接觸外部資源,優化商業模式,進一步擴大,讓基業成為事業,因此有為的二代也被稱為「1.5代」,萬豪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個案。
從代際角度看交棒問題,第一代通常都是溝通與時機問題。第二代的交棒問題比較複雜,原因包括:承襲上一代的成功,有強烈的使命感,不能讓第三棒敗在他的手上,考慮點更糾結;企業規模更大,管理更困難;家族成員更多,選項更多元,等等──因此第二代的交棒比第一代更難!
台灣家族企業現在站在第二代交給第三代的十字路口,有眾多的交班選項與不同方式,家族企業是否一定要交給後代經營?需要智慧抉擇及長期布局與考察。家族下一棒無力接班時,需要配合現實,將家族與企業分開考慮,但共同處理,把人事物妥善安排,才有可能突破三代的百年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