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15歲就開始創業,Canva創辦人如何打造每月5000萬活躍用戶平台?

15歲就開始創業,Canva創辦人如何打造每月5000萬活躍用戶平台?

15歲就開始創業,Canva創辦人如何打造每月5000萬活躍用戶平台?

梅蘭妮.柏金斯;Village Global/flickr。

許多數位使用者都愛用的線上設計平台Canva,是由梅蘭妮.柏金斯(Melanie Perkins)與其他兩位合夥人在2012年創辦。本篇截取自梅蘭妮在Podcast節目「規模大師」(Masters of Scale)上,接受節目主持人、LinkedIn創辦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採訪的內容整理。(首圖取自Village Global/flickr

梅蘭妮.柏金斯(Melanie Perkins)在澳洲伯斯(Perth)長大。她的第一份工作完全可稱為「手作」,不是譬喻的講法,真的是手作。梅蘭妮15歲開始打圍巾。「我會拿到家鄉伯斯一帶的女裝店寄賣,而伯斯是全世界最與世隔絕的城市。我會超緊張,打電話問有沒有店願意販售我自己織的圍巾。」

母親是梅蘭妮的創業推手。「我母親有一個很好的理論。我家有三個小孩,她鼓勵所有的孩子建立迷你事業。雖然沒賺多少錢,我有第一手的經驗,我知道我有辦法做自己很害怕的事,然後成功。此外,這代表我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不必只是替別人工作。」

梅蘭妮還學到如何以委婉的方式,替不完美的產品定位。「我在『所有的圍巾上』,放上小小的標籤,上面寫著『每條手工製品都獨一無二』,因為我想如果放了標籤,顧客會原諒我出的小紕漏。」

這種不完美的美,日本人稱之為「侘寂」。真正的手工製品就是那樣,我們喜愛其中蘊含的人性與獨一無二。不過,這裡談的「手作」則幾乎相反,比較不是要提供使用者帶有許多迷人瑕疵的產品,而是逐一和使用者合作,找出不完美的地方,愈變愈好,漸漸移除所有絆倒用戶的小坑洞與粗糙表面。

一個網站,讓人人都能輕鬆開始做數位設計

梅蘭妮推出線上設計平台Canva時,就曾經這樣做。她創業的靈感來自人生的第二份工作。她在大學時代曾經教同學使用Photoshop等設計程式,而那些程式實在有夠難用。「它們非常、非常複雜。」梅蘭妮回想:「光是學如何用軟體做一些非常基本的事,就會耗掉整整一學期。光只是做最簡單的事,你要點選的次數就多到荒謬。」

梅蘭妮心想:「為什麼設計東西需要這麼複雜? 為什麼要讓人只為了使用基本功能,就要花那麼多時間學? 」和當時大受歡迎的臉書比起來,對比更是鮮明。「人們上臉書,然後就開始用了,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學。」梅蘭妮回想:「所以我們也很想要那麼簡單,只不過我們應用在設計領域。我們要讓人人都能設計,不是只有負擔得起的人才能設計,也不限於有教育背景的人。」

梅蘭妮有辦法設想一路從點子到開公司的旅程。「我有一個非常宏大的計畫。我想把整個設計的世界,整合進一個頁面,全世界都能參與。然而,我當時才19歲,除了賣圍巾,沒有太多經商的經驗。」

梅蘭妮和合夥人克里夫.歐布雷特(Cliff Obrecht)成立兩人的第一間公司Fusion Books,那間公司日後變身為Canva。Canva的線上工具,讓用戶只需要簡單用滑鼠拖放,就能做出可分享的漂亮數位設計。此外,兩人從一開始就決定,他們要親自確保每個人都能輕鬆使用產品,真的是每一個人。

「每次有人建立新帳號,我就會打電話過去,帶他們走一遍流程,或是由我的合夥人克里夫出馬。」梅蘭妮表示:「我們和成千上萬的人通過電話,深入瞭解他們需要什麼、他們有哪些疑問,也知道哪些介面按鈕,無法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做什麼的。」

兩人觀察用戶開始使用時犯的錯誤,來來回回測試每一個按鈕、每一個點選拖曳的動作,熱烈討論每一個重大的易用性(usability)挑戰,接著又處理另一種讓用戶難以上手的障礙:人們不敢發揮創意。

「大家從小到大都被說不是有創意的人,缺乏設計的天賦。」梅蘭妮解釋:「把這個工具交到人們手上時,他們感到害怕,不敢真的用。」

那怎麼辦? 答案是把Canva的用戶教學變成一場遊戲。「人們開始接觸這個產品後,兩分鐘內就玩了起來,感到有趣,覺得自己辦得到。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會向別人提到這項產品。」

趣味帶給Canva的用戶革命性的設計體驗。要不是因為梅蘭妮與克里夫看著一個又一個的用戶在使用時碰上問題,難以上手,跌跌撞撞後才終於曉得怎麼用,他們不會知道哪些地方必須解釋得更清楚、哪裡則要增添趣味性。他們一次解決一位使用者碰上的問題,移除服務體驗不順暢的地方,讓人不會氣餒後便懶得用,還會分享給別人。

成功了。兩人的線上設計平台,今日每個月有5000萬活躍用戶,設計出30億份以上的作品。換算起來,每秒出現80個新設計。

即時學習:邊做邊學,才能趕上趨勢

從販售厚重圍巾,一直到創辦與經營有5000萬用戶的全球設計平台Canva,中間是梅蘭妮口中大量的「即時學習」(just-in-time learning)。梅蘭妮和合夥人克里夫.歐布雷特最初決定推出設計工具時,先小規模試行。梅蘭妮解釋:「我們刻意選擇學校畢業紀念冊這個利基市場,因為起初我們的資源與經驗,不足以進軍整個市場。」兩人在用戶測試、蒐集回饋與客服等方面學到很多事。此外,隨著兩人成立的第一間公司Fusion Books吸引到熱情的用戶,他們也開始學到另一件事:如何擴張新創公司。

梅蘭妮回顧那段時期:「我感到在新創公司學到的每一件事,全是即時學到─有時則是你需要知道,但事情發生後才恍然大悟。」

梅蘭妮想要打造出穩定可靠、品質絕倫的新型全球設計平台,而她也知道必須取得創投資金,才可能擴張到全球與雇用科技人才,然而募資不是她感興趣的事,也並不擅長:「我抱持學習的心態去找錢。老實講,我別無選擇。」

「即便我們是新創公司,我們對新創公司或創投所知不多。我不了解當有人承諾『我將提供資金』,意思不是在整個公司剩下的生命週期,他們都會提供資金。真正的意思是:『你將需要進行更大輪的募資,而我會有興趣擔任天使投資人。』」

梅蘭妮尋找願意聊一聊的創投。矽谷創投家比爾.泰(Bill Tai)到澳洲參加研討會時,兩人一見如故;比爾邀請梅蘭妮下次造訪舊金山灣區時,可以再見個面。比爾每年都會在灣區舉辦不尋常的年度大會,邀請各地的創業者與創投家一起風箏衝浪,「所以我當然得學風箏衝浪。」梅蘭妮談到:「我這輩子沒有任何風箏衝浪的經驗,好可怕。我穿著那種包住全身的泳衣,海水好冰,而且附近顯然有鯊魚。」

「然而風箏衝浪沒有白學。我受邀參加那次的創業大會,獲得在早上報告的機會─我的人生經驗中最恐怖的一次。我在那次的過程中,見到一群非常優秀的人。我心裡七上八下,在場都是我見過最頂尖的投資人與創業者,好可怕,那是我們公司有史以來第一次提案,但幫助很大,我們獲得大量的意見回饋。」

梅蘭妮再次即時學習。她的首度出擊沒擊出全壘打,後續又花了不少時間,才替Canva找到投資人。梅蘭妮學到把每一次的提案當成學習的機會,下一次會更好。「每次我們提案,在簡報的尾聲,投資人會有某幾個疑問,也因此如果我們搶先解釋,到了簡報的尾聲就不會有人提問,只會說他們願意投資。我們猜會那樣,結果也的確如此。」

即時學習就像那樣:你提出點子,不論反應是好是壞,用心聽大家的看法。接下來是行動,疊代,再次嘗試。梅蘭妮的公司每次提案被拒絕,他們的知識儲備就會增加。他們持續改善投影片,學到哪些投資人最可能聽他們說話、哪種類型的顧問最能增強投資人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更加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公司。在某幾場簡報,「我們的思考風格是以使命與目標為依歸,與偏向疊代式的精實創業法,有著不小的差距。」梅蘭妮發現在場的投資人「永遠不會加入我們的思考方式,因為我們一直以來極度偏向長期思考,而且未來也將持續這麼做」。

梅蘭妮和合夥人展開創業之旅時,還不知道需要知道的每一件事,不過這樣其實也好,因為當你有了想當成公司基礎的點子,不可能有餘裕花上20年,替有一天想做的事做好準備。如果是那樣,等你終於準備好要出發,早就有人搶先。

你需要邊做邊學,不停過關斬將。要是幸運,你將即時找到問題的解答。


高成長思維

書名/高成長思維(Masters of Scale) 
作者/ 里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茱.寇恩 June Cohen、德倫.特里夫 Deron Triff
作者簡介/里德.霍夫曼為全球最大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創辦人,也是矽谷頂尖創投公司Greylock Partners 的合夥人。近年擔任原創Podcast節目「規模大師」(Masters of Scale)主持人,也是Amazon暢銷書《閃電擴張》、《聯盟世代》的共同作者。
茱.寇恩為WaitWhat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WaitWhat是一家專門從事Podcast、實體活動和專業課程的媒體公司。曾負責TED媒體部門,2006年在網路發起TED演講。
德倫.特里夫為WaitWhat共同創辦人。曾在TED執行團隊工作,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使TED的聽眾增加到每月超過1億人次。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2022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