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台灣應追求包容性的經濟成長

台灣應追求包容性的經濟成長

追逐低成本的「血汗式經濟成長」,不斷上演的苦勞、食安問題說明了企業追逐利潤、國家追逐經濟成長數字,已衍生種種惡果。

遊覽車翻覆、麵包坊虐工凸顯的經濟低薪過勞現象、地下工廠大火,甚至若干對一例一休的反對意見,都說明了台灣的經濟表現,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來自於技術、研發創新或是企業精神,而是高度依賴低成本經營。而這無可避免導致低薪、過勞、低品質、偽劣產品等特徵,使得人民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反而隨著經濟成長而降低。這種「血汗式經濟成長」如今連對岸中國都願認真面對、亟欲去除,倒是我們敝帚自珍。

追逐低成本所不斷上演的苦勞、食安問題說明了企業追逐利潤、國家追逐經濟成長數字已衍生種種惡果。這些惡果若不能修正去化,則追求經濟成長將失去意義。西方國家深知此點,因而越來越強調「包容性成長」的重要性。

依據世界銀行定義,包容性成長的經濟政策不應僅關心每人平均所得提高,也應致力於降低分配不均,因為不論所得或非所得不均度的提高,都是造成機會不均等的原因,也都可能危及經濟成長。所謂不均度,不只在傳統工資、所得等貨幣性的衡量,還包括非貨幣衡量的教育、健康、性別平權、政治參與、文化差異、社會地位等。換句話說,就是得「把人當人看」,不能只把人視為生產要素。

台灣的經濟困境也讓許多矛盾凸顯出來。我們既希望改善勞動條件、驅除苦勞以鼓勵生育、提振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