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 向千禧世代做行銷:站遠點就是了

2010年,Nike推出了Nike+這款應用程式,讓跑者能夠透過推特和臉書來記錄及分享其跑步活動。然而,光是能清楚顯示跑步路線、一切透明,這樣的互動還算不上什麼。

真正關鍵的互動在於:你還在跑步的時候,因為應用程式與臉書相連互動,只要有線上使用者對你的跑步路線按讚,你就能從耳機裡聽到歡呼聲。有了這項功能,品牌本身不需直接出手,使用者之間就能彼此回饋互動。真正給予回饋的不是Nike;它只是提供平台,讓粉絲和社群裡的其他人來加深互動關係。

這項功能已經推出幾年,不過很少有人能夠成功大規模複製這項經驗。但這種魅力確實存在:給予的人覺得給予也是一種權力的快樂,而收到的人則因為從朋友或陌生人得到驚喜,也很興奮。

這樣的互動,利用的是大多數千禧世代骨子裡最看重的兩件事:社交性、急迫性。Nike的這項功能體驗,正是要求粉絲在特定時間內(急迫性)、做出一項加惠他人(社交性)的舉動。傳統廣告用的是橫幅廣告、片頭廣告之類的手法,但我發現千禧世代品牌對此幾乎是視而不見;想要吸引千禧世代的注意力,需要和傳統廣告有所不同。

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新概念。像是內容網站Buzzfeed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第一點:強大的社交性。他們靠著嚴謹的A/B測試(也稱為「可行性測試」),創造出最有可能引起瘋傳的內容,最後設計修正出完善的公式,能創造出吸引千禧世代的內容,於是也就能吸引廣告主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