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管理 用結構式辯論協助團隊成長

當團隊陷入「和諧至上」的氛圍,往往錯失轉型良機。許多企業明明察覺市場變化,卻因害怕打破共識而選擇沉默,最終讓過時策略拖垮競爭力。這種「團體迷思」不僅扼殺創新,更可能讓組織在破壞性挑戰來臨時措手不及。其實,透過「結構式辯論」(structured debate)機制,隨機分組討論對立觀點,就能在不傷和氣的前提下,有效挖掘盲點、激發新思維。這套方法讓團隊既能大膽質疑現狀,成員又無需承擔被貼標籤的風險,為企業打造更敏捷的決策文化。

我們很多人都熟知團體迷思(Groupthink)的風險,也就是團隊或組織開始「自動導航」,誤以為自己刀槍不入無所不能,只是習慣性地走著老路,而不去好好思考是否會出現新的風險,不討論其他可能情境,也不尋找新的行動方案。

之所以會產生團體迷思,是因為在基本的社會和人際互動上,我們很容易想要維持團體的和諧、追求眾人的一致,太過投入不當或過時的策略而看不見盲點,而且想懲罰提出異議的人。只要團體似乎達成共識,個人就很難再去挑戰團體對現實的看法或對未來的預測,也很難推翻團體的決定,否則就很容易被視為異端、或成了代罪羔羊。這些社會和人際互動,讓團體很難發現新出現的破壞性挑戰,也扼殺了能夠主動應付這些挑戰的創意。

艾倫.南格(Ellen Langer)在其著作《用心法則:改變你一生的關鍵》(Mindfulness)提過,如果個人、團隊或組織仍然用過去的觀點看今天的世界,就可能死守著過去的策略,但沒發現已經不再有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也表示,管理團隊或組織本身很難察覺身邊的典範已然改變,於是許多組織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