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公部門應先求有再求大?

公部門應先求有再求大?

Is the Social Sector Thinking Small Enough?

不久前,一位來自英國分子工作室(Participle)的設計師造訪我服務的奇葩公司(Ziba),說明一個產生社會變革的特殊做法。分子工作室並不是遊說政府採用新政策,而是自行設計和執行一些解決方案,然後協助推廣其中的成功做法。
不久前,一位來自英國分子工作室(Participle)的設計師造訪我服務的奇葩公司(Ziba),說明一個產生社會變革的特殊做法。分子工作室並不是遊說政府採用新政策,而是自行設計和執行一些解決方案,然後協助推廣其中的成功做法。例如,它的「圈圈」(Circles)計畫,將老弱殘障居民與鄰近居民連結起來,這些鄰居樂於協助老弱殘障居民,有時只領取些微酬勞,有時只為了睦鄰而分文不取。分子工作室與倫敦南部的南華克區(Southwark)地方議會合作,在2009年設置第一個「圈圈」,並在翌年協助推動另外兩個「圈圈」計畫。這項模式已驗證可行,引起較大的公家機關注意,因此目前有另外九個「圈圈」和一項全國服務,已進入規畫階段。

與此同時,我們審慎關切日本地震和海嘯災情餘波。這場浩劫造成當局迫切需要安置數千名撤離家園的居民,政府和民間機構快速提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包括在空地設立組合屋,以及在體育館快速設立村落。有些方案運作良好,有些則完全失敗,但整體而言,這些方案提供了獨特的機會,讓人知道短期住宅計畫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在上述兩種情況中,我們發現,建立原型的做法已應用到社會領域,而且這是很有道理的。創新導向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