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管理 負責任的經理人到底出了什麼事?

許多美國經理人覺得,管理新觀念的出現,顯示美國企業的回春。透過全面品質管理和自我管理團隊之類的創新方案,經理人相信自己展現出的正是能夠讓公司保持競爭力的果斷領導風格。但是這種想法卻與現實脫節了。美國經理人並沒有在1980年代擔負起責任。相反地,他們把本身的責任,拱手讓給了興起的管理專家產業。

1980年代見證了管理院校、顧問、媒體和大師如雨後春筍般地驚人成長,憑藉的是美國經理人恐懼外國競爭和經濟衰退的不安全感而大發利市(參見「管理產業的興起」一表)。許多經理人不信任自己的判斷力,一味地讓這些自封的博學大師牽著鼻子走,照單全收他們開出的最新萬靈丹。舉凡有關品質、顧客滿意度、市場時機、策略焦點、核心專長、結盟、全球競爭力、組織文化、授權的各種現成配套方案,都以令人憂心的速度橫掃全美企業。

採行「新」觀念,成為各公司向全世界宣告本身努力追求進步的方法,他們沉痛領悟到深受誤導的昨日之非,並銳意改革。總而言之,堅持現狀不求上進成了最糟的事。對某些企業而言,新觀念的確起了作用,讓他們得以阻擋衰退,挑戰外國競爭者。但研究顯示,在絕大多數的案例中,過去十五年來的管理流行風潮,卻多半言過其實。

1980到90年代間,大多數美國關鍵產業的佔有率,與70年代相比,下降的比例竟然不相上下,甚至猶有過之(參見「美國產業競爭力的衰退」一表)。而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麥肯錫公司(McKinsey &Company)、致遠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和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