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結構 改變公司的心態

guteksk7/Shutterstock
最令身陷危機的大公司氣惱的一項事實是:導致公司落入這步田地,只因為做了和當初「使他們壯大」相同的事。他們坦蕩蕩迎接麻煩的到來。對於希望大幅扭轉形勢的人來說,這種諷刺現象看起來似乎可以駕馭得住;但我從事策略諮詢這行已經十三年,一直到最近才開始領悟,組織如何機械式地抗拒新的事實──以及了解到,潛藏在這些機制底下的情緒有多麼強烈。也許我該以一則故事開頭。
我初期有個客戶,是某家包裝食品公司的最高執行長,我覺得和他合作得非常好;對各種技術方面的證據,包括顧客、競爭者、新科技等進行資料分析。在我們合作關係開始大約一年時,公司有機會收購一家休閒食品公司,照我的看法,這個機會絕對應該放棄。我以嚴密的邏輯,證明那家休閒食品公司是在一個只能容許前兩名生存的市場上,排名第三的競爭者。只能容許一家品牌領導者,和一家低成本的生產者,有生存的空間;無論在哪一類別充當挑戰者,都沒有意義。
連續好幾個月,那位最高執行長和我一起檢視這項策略論證,而我確定我的客戶了解其重點所在。可是幾個月過後,我發現當價格降至「不可置信的好價位」時,他終究還是買下了那家休閒食品公司。
顯然,自始至終,除了純策略論證之外,還有其他因素發揮平衡作用──某個威力強大,但潛藏在我們的對話底下現,即無可避免立刻回原處。事實上,這項因素就是自公司創立以來,全體最高經營層所篤信的一項假定:一家消費性包裝食品公司如果品牌獲肯定,加上廣告得法,市場占有率還可以,就會賺錢,「理應」賺錢。此外,他們沒有說出來的論點還有:任何公司只要肯努力就可以翻身──尤其如果收購的價格夠便宜。
事與願違。
實際上,公司自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