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策略與國際管理教授。
企業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經常不自覺走上「策略稀釋」的道路。企業若想避免這樣的陷阱,就要保持對核心差異化的高度清晰與堅守。領導人應注意,你的企業是否已經被各種「看似合理」的決策慢慢稀釋了原有的優勢?現在就開始重新審視你的策略核心,畢竟,真正強大的企業,不是什麼都做,而是始終知道自己為何而做。
如果現在問你:「你公司的策略是什麼?」你會如何回答?「我們要促進協作的文化」「我們要維持技術領先的地位」這樣的答案是否耳熟能詳?大多領導人會將「策略」與「抱負」或「一廂情願」混為一談。策略不是一塊靜態的指引路標,而是你為前進的方向做出的每一次選擇。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很早之前就提出警告:「組織犯下的最大策略錯誤,並不是他們在決策中漏掉了一、兩個選擇,而是他們根本不做選擇。」
與其單打獨鬥,不如合作力量大,尤其在如今這個愈加複雜的市場環境中,想要維持自己的競爭力,就更是如此。便利的數位技術,也讓企業能夠和遠比以往數量更多、更多樣化的合作伙伴建立關係,並發展出精細繁複的數位生態系統。但這引發了兩個問題:企業如何決定自己需要哪些類型的合作伙伴?又應該建立哪一種關係?本文提供一個2×2矩陣,助你釐清這些問題。
今日企業所面臨最具挑戰性的決策之一,便是是否向多角化進軍:它所可能帶來的報酬與風險,可說是都相當巨大。當然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想想看奇異、迪士尼、3M公司)但也有沒沒無聞,以及花費了大筆鈔票卻仍難逃失敗命運的個案,例如像是桂格燕麥片以史奈普飲料介入(並退出)果汁市場;以及RCA 電器涉足電腦、地毯與租車業的例子。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