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企管講座副教授。他在加入哈佛之前擔任華頓商學院(Wharton)助理教授。他的研究主題是工作的未來,尤其是不斷變化的工作地理位置。他特別重視研究工作者地理流動性對生產力的影響、地理無流動性的原因,以及「隨處工作」和「全遠距」等遠距工作實務對生產力的影響。他最近為《哈佛商業評論》撰寫的文章是〈隨處都是我的辦公室〉(Our Work-from-anywhere future)。
當最新推出的iPhone 14即將內建衛星緊急通訊服務,你還覺得太空科技的運用,只是馬斯克或貝佐斯這些富豪一擲千金的科幻美夢嗎?隨著發送衛星的成本愈發降低,諸多不同產業的公司開始將目光放眼太空,領導人必須盡快掌握這波「天外商機」。
隨處工作、遠距工作的工作型態,已經愈來愈普遍,不僅許多公司將之視為招募人才的誘因,甚至有些國家也敞開雙臂,迎接跨國際的遠距工作者,也就是所謂的「數位遊牧工作者」。這些國家並不在意該名工作者是不是在本地工作,而是看重他會在本地生活與消費,而這不但促進在地經濟,也不會影響在地居民的就業名額,可謂一舉數得。
你可以在任何一個自己想工作的地方辦公!這樣的「隨處工作」模式,會是最適合知識工作者的未來嗎?研究顯示,隨處工作會提高員工的生產力與投入程度,但領導人該如何妥善處理績效評估或資訊安全等問題,創造對個人、組織與社會都有益處的三贏局面呢?
疫情趨緩,加上全球化浪潮,異地任職的趨勢不會改變。到遠離總部的地方任職,可因而獲得財務利益,並強化解決問題和領導的能力,也能建立人脈網絡,促進職涯發展。但這樣做,也有各種限制和代價,應先想清楚利弊得失。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