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組織行為及國際管理學教授,著有《全球技能》(Global Dexterity)與《走出去》(Reach)。他的著作協助人們跨出個人與文化的舒適圈。
你初來乍到,胸懷抱負,覺得有滿腦子的構想,可以貢獻給你新加入的公司;但現實告訴你,你的影響力還沒有這麼重要,具有決策權的關鍵人物,根本聽不到你的聲音,或沒有時間與你會面,聽你慢慢闡述。感覺熱情要熄火了嗎?等一下!你的好點子並沒有錯,只是需要被「對的人」,在「對的情況下」聽到。具體該怎麼做呢?
當我們在與某人進行談判時,其實不光是與對方進行對話,同時也在跟我們自己說話。與對方談判有幾個關鍵策略:檢視自己的立場、保持冷靜、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這三點同樣適用於跟自己對話:檢視自己是不是願意更果決、踏出當個好好先生的舒適圈;保持冷靜讓自己的思維更彈性;適度改變自己的行事風格,以達成目的,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根據54位受訪者的意見,他們會在三方面感受到大學與職場的不同:回饋意見、問責與關係。
要坦白說出自己的想法可能很困難,但不妨試試本文的「坦白直言三步驟」:一,針對對方的行為提出簡短客觀的陳述,也就是你想看到對方改變什麼行為;二,說明這種行為對你造成的負面影響;三,說明你的感受。
如果你對工作的興趣減弱,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希望。不妨試試:評估在你生命的這個時點,想從工作中獲得哪些事物;了解你的工作有哪些部分具有「可塑性」;激發工作之外的熱情;若其他方法都無效,就做出改變。
害怕自己只是假裝會做那件事,覺得自己不可能夠格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這種恐懼就是:冒牌貨症候群。本文的三項訣竅,助你克服:體認到身為菜鳥的優勢、聚焦於你學到了什麼,而非你表現如何、理解「觀點」的力量。
如果在根本沒必要的時候就想擴大舒適圈,可能是徒增壓力。若要判斷是否有必要跨出舒適圈,就得先問自己幾個問題,評估當下待在舒適圈究竟是合理,或只是在逃避:你準備夠充足了嗎?要面對的情況是你真正在乎的嗎?這時機對嗎?
想創出一番事業,如果沒有執行點子的能力,可以把一個想法轉換成活生生、會呼吸、可行的組織,就註定會失敗。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