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管理 用換位思考克服挑戰,掌握跨文化領導力!

tomertu/shutterstock
管理跨國團隊需要「文化智慧」,尤其像是「關係」和「透明度」等概念,在東西文化中就有不同解讀,領導人要學會在複雜的多元脈絡中換位思考,以領導跨文化的團隊。
在企業不斷擴張、跨國團隊日益普遍的今日,「文化智慧」(Cultural Intelligence)已成為熱門關鍵字,強調企業領導者必須具備理解不同國家、種族文化的能力。
然而,本期《哈佛商業評論》討論文化智慧的文章指出:光是了解文化差異還不夠,領導者更需跳脫「西方邏輯套用全球」的思維,才能因應各種複雜的情境,有效帶領全球團隊。
差異下的不同解讀
這篇文章反映出一種轉向——西方企業開始意識到過往強調的個人主義、自主性、透明度與心理安全等觀念,在許多崇尚集體主義的文化中,未必奏效。
政大商學院院長黃家齊用華人文化中的「關係」,解釋文化差異與融合。西方社會通常將人際關係理解為「relationship」這個英文單字,這是一種根據親疏遠近、互動頻率來衡量的連結。但在華人文化中的「關係」,其實蘊含一整套複雜的社會規範與運作邏輯,而且涵蓋角色、義務、資源與長期互動的網絡性結構。
後來西方管理學者發現,似乎沒有一個合適的英文單字能闡述華人文化中的「關係」,最後只好音譯為「Guanxi」。2016年,牛津辭典還將這個單字收錄其中。
這個例子顯示,文化差異不僅是語言的問題,而是根深柢固於社會結構與價值信仰之中。
又如「權力距離」,東西方文化也有顯著區別。黃家齊認為,大多數亞洲企業屬於高權力距離,下屬對主管普遍抱持敬畏,傾向等待指示、不輕易挑戰權威。而在歐美企業相對低權力距離的文化中,主管經常以平等與尊重的態度對待部屬,並在決策過程中主動徵詢下屬意見。對員工而言,參與討論、表達觀點,不僅是權利,更是應有的常態互動模式,強調的是「職責角色」而非「階級權威」。
當跨文化管理不再只是以西方企業標準為尊,而成為雙向學習與調適的過程後,組織如何真正落實文化智慧,便成為關鍵。
台大國企系兼任教授暨哈佛大學甘乃迪政府學院訪問教授林益全,以「透明度」為例指出,對於西方管理者,透明度往往等同與資訊揭露、承認錯誤、程序公開等,但在亞洲文化脈絡下,透明未必等同於信任,也不必然產生正面效果。
因此當企業需要納入全球團隊運作時,透明度的實質內涵應該奠基於「溝通品質」與「建立信任」,而非單純的「揭露」或「坦率」。以英特爾、Google等全球企業推崇的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結果)為例,這項制度若是沒有經過調整,在亞洲企業反而可能引發誤解與不安。
因為支撐OKR成功的關鍵是西方企業員工習慣於自主設定目標、彼此審視、接受挑戰與壓力,也願意公開檢討結果。但亞洲文化,講究面子與人際和諧,公開的目標與成果容易被用來比較與究責,容易引起員工反感;也可能讓人傾向設定保守目標,避免失敗被放大。因此在導入類似OKR這類強調透明度的機制時,應先建立心理安全與信任機制。
文化智慧的關鍵:換位思考
文化智慧雖然是一項複雜的綜合能力,其實核心來自於一個簡單的態度——換位思考。關鍵之一,在於領導者是否具備「願意理解對方行為」的動機。黃家齊強調,唯有理解對方的價值觀、社會規範與決策偏好,企業在制定制度或溝通時,才有機會避免文化衝突,提升整體效能。
曾經擔任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Walmart)亞洲區商務主管的林益全,在中國大陸就碰到一個狀況。美國總部堅持在當地要以美國門市的標準執行「10英尺微笑」,就是店員在距離顧客大約3公尺時,就要露出微笑,同時說出招呼語:您好,需要幫忙嗎?(How may I help you?)
「結果當地員工的反應是,講這句話你可以給我加薪多少?」林益全覺得啼笑皆非,甚至連消費者都對「陌生人衝著你笑」感到不自在。因此他決定保留「親切」這個原則,但是店員保持一段觀察距離,當消費者有需要時再介入,也向總部回報實地執行成果,以爭取更多彈性調整的空間。
由管理科學轉向管理哲學
林益全認為,東方與西方的管理有一項根本性的差異:西方企業偏向「管理科學」,而東方則更接近「管理哲學」。前者強調可量測、可驗證;後者則關注價值邏輯與文化思維。
本期探討文化智慧的議題,對於台灣企業來說,需求度正在快速攀升中。台灣企業正積極邁向國際化,除了中國大陸、東南亞等亞洲國家外,隨著地緣政治發展,必須分散供應鏈,有愈來愈多企業正深入美國、墨西哥、日本、歐洲等各國布局。
要管理愈來愈多元的跨文化員工,對於文化智慧的了解與應用,必然會成為台灣跨國企業的新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