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領導者掌握 6 大原則,放手讓員工「勇敢做自己」!

領導者掌握 6 大原則,放手讓員工「勇敢做自己」!

領導者掌握 6 大原則,放手讓員工「勇敢做自己」!

Roman Samborskyi/shutterstock

新時代的工作者愈來愈在乎是否能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但領導者擔心這會導致組織缺乏紀律、影響績效。工作者與領導者都應重新理解「勇敢做自己」的意涵;領導者也應發揮教練式領導的心態,讓工作者發揮潛能,推進組織進展。

隨著「安靜離職」與「YOLO」名詞的興起,職場中有越來越多人思考:「我是不是該放棄那個一直不斷追求卓越的我?」「一個人只能活一次,我該如何過得更有意義?」,有愈來愈多人渴望能夠「勇敢做自己」(根據PwC 2023年「希望與恐懼」調查報告),於是,有些人選擇出走企業;若留在企業,可能會放棄爭取表現、只追求安穩的小確幸。

然而,做自己,真的只有以上兩種選擇嗎?

在我與企業高階主管進行教練晤談的經驗中,我發現,許多主管很擔心這個現象會像瘟疫一樣地在職場中蔓延開來。他們認為,追求「做自己」的員工會帶來領導的災難,更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績效與競爭力。

我認為上述工作者的兩種選擇,以及領導者們的憂慮,可能是源自於對於「勇敢做自己」真義的誤解。

「勇敢做自己」的八種面向

勇敢做自己的真實意義,在於我們能以真實、坦誠、無畏的態度面對自己、他人和世界。

勇敢做自己,不是盲目追求個人慾望或固執己見,而是在「本我」(指的是原始的慾望、本能)與「超我」(指的是社會的規範、文化、價值觀)之間找到不過度放任、又不過度委屈從眾,一個理性、平衡的「自我」。

勇敢做自己,意味著我們內心足夠地強大與健康,這其中包含了以下8項具體的行為與態度:

  1. 疼惜自己:擁抱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珍惜自己的獨特之處,在身心靈三方面愛自己。
  2. 追求目標:勇於追求夢想和目標,不因他人的質疑、限制而停止行動。
  3. 真實表達:自然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見,不因社會階級刻意迎合他人,或因害怕衝突而隱瞞真實想法。
  4. 跨越恐懼:恐懼是人類的自然反應,在恐懼中認識自己、學習跨越因恐懼引起的行為阻礙。
  5. 真誠與尊重:保持單純的赤子之心,對人事物感到好奇、不強加自己的意見或期待於他人,願意給予他人自由和尊重。
  6. 平靜放鬆:保持內在的獨立與穩定性,不被外界的聲音或評價混亂自己的內在,能夠在專注與放鬆間取得平衡。
  7. 承擔責任:勇於承擔自己的行為和決定所帶來的後果,不逃避責任或找藉口。
  8. 拒絕忍受壓力:不把「忍受」壓力當成美德,拒絕一昧地過度承受他人不恰當的對待。

這些行為和態度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勇敢做自己的真實意義。

有「教練之父」之稱的網球教練提摩西.高威(W. Timothy Gallwey)曾經說過,所有的比賽,除了外在技巧的比賽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比賽」(inner game),運動員在賽場上,是否能夠克服自我懷疑、無法專注,與患得患失,展現出心無旁騖、渾然忘我的流暢感,其關鍵就在於運動員的內在修煉是否能達到「鬆弛狀態下的專注度」。

高威的教練經驗讓他發現,人們在自信、無雜念的狀態下,自然能夠呈現「放鬆的專注度」,而其表現也會更加地卓越。

球場如此,職場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有這麼一天,每一個人都能夠心無雜念地專注於表現,人與人之間彼此都能互相尊重、信任其獨特性,這樣的自由,會不會引領企業,走向一個美麗新世界?!

領導者該怎麼做?

鼓勵員工勇敢做自己,可以為企業帶來許多效益,例如:工作滿意度、創新思考能力、團隊凝聚力、員工健康與幸福、員工的自信與工作效能等,都將隨之提升,也將能幫助企業吸引與保留優秀人才。

我建議,領導者可以採取以下做法來創造「職場做自己」的氛圍:

  1. 樹立榜樣:領導者必須從自己開始,勇於追求工作與身心靈平衡的最佳模式,成為「做自己」的學習典範。
  2. 營造安全的工作環境:鼓勵員工分享想法、表達觀點,讓員工感受到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不用擔心被批評或歧視。
  3. 鼓勵追求夢想:鼓勵同仁設定個人目標,允許個人運用休假追求夢想的實現。
  4. 改善績效管理手法:以「教導」提升同仁專業技術,以「教練」啟發思考,引導同仁運用獨一無二的天賦完成任務。
  5. 降低職場干擾:檢視並盡可能排除職場中影響專注度的干擾因素,其中可能包括:不恰當的領導模式、管理制度、過長工時、工作環境等。
  6. 提供健康資源:提供軟技巧類的培訓、一對一教練等資源,協助同仁認識自己、提升內在強度與情緒智慧。

全世界都在面臨無法預測的挑戰,領導者們,不妨運用這股「做自己」的渴望,讓員工成為他自己。當我們都能「無有恐怖」地呈現一個人最單純且飽滿的狀態時,我相信這將為你的企業注入一股無比強大的前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