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自動化不是萬靈丹

在經濟不景氣及疫情肆虐之下,裁減人力成本成為企業共同目標。然而,在採用自動化取代人力,用約聘、臨時雇員代替正職員工的過程中,企業要留意可能會得不償失。

這不是企業第一次大規模「最佳化」人力的使用,回顧1900年代初期,泰勒(Frederick Taylor)即提出最早的科學管理,當時確實大幅提升美國的生產力。但企業漸漸注意到,這樣會降低員工的投入程度,因此在1970年代後期,管理界大力採行賦權員工的做法。

當今日企業又回到減少賦權、更有效率地使用人力時,人資專家發現,這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對員工而言,因為不是正職,他們沒有忠誠度,更沒有創新的動力;對主管而言,有了機器做決定,他們少了責任和權力來源。要解決此困境,不是從科學化管理和賦權員工二者間擇一,而是要建立最有效的實務組合。在仍欠缺效率的地方,用自動化補強,在該做人為判斷的地方,交給員工抉擇,這樣才能讓機器與人員發揮最大效益(見〈別讓AI接管你的員工〉)。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世界的樣貌將會大為不同。企業在供應鏈上受到強大衝擊。它們將面臨極大的競爭,必須降低對高風險供應來源的依賴、增加在國內的生產;而即使生產成本增加了,顧客卻不會因此接受價格升高。企業應如何因應?首先,應該畫出供應鏈地圖,找出脆弱之處;接著尋找替代的供應來源;同時還得維持半成品和成品的安全庫存;最後運用一些新技術來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