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創新,絕非只限於新產品
真正創新的心態,絕對不是只限於新產品的創新而已。
某些組織長時間地專注在產品的創新上,最後變成在其他的任何領域裡,不知道應該如何創新。舉例來說,過去二十年來,微軟公司──全世界最擅長產品創新的企業之一──在2010年時,發表了一款名為Kin的社群手機。結果,這一項新產品完全是個大災難。在新產品發表後,短短的六個星期內,公司就解散了整個產品團隊,而且根據公司的營收報表,微軟至少認列了兩億四千萬美元的損失。
在產品創新上表現如此傑出的企業,為什麼會這麼快就被判三振出局呢?在當前的經濟情勢下,即便是最佳的企業都有可能發生這樣的失敗。
大多數的組織都把注意力放在打造短期產品創新的能力上。可是,大部分的產品都沒有太多能夠持之以恆的競爭優勢,而且也未能創造任何利潤;而那些賺錢的產品,通常很快就被競爭廠商所爭相複製,抵銷了任何長期的優勢。最後的結果便是,企業在產品發展上投入了重大的投資,可是卻未能獲得相對應的投資報酬。
為了達成能夠持之以恆的成長,企業必須把產品創新跟營運模式、流程,以及服務創新,做出更佳的整合。
要徹底轉化一家企業,需要能夠培育出有價值的想法,並且將這些想法付諸商業化的一套專門流程。要達成有
某些組織長時間地專注在產品的創新上,最後變成在其他的任何領域裡,不知道應該如何創新。舉例來說,過去二十年來,微軟公司──全世界最擅長產品創新的企業之一──在2010年時,發表了一款名為Kin的社群手機。結果,這一項新產品完全是個大災難。在新產品發表後,短短的六個星期內,公司就解散了整個產品團隊,而且根據公司的營收報表,微軟至少認列了兩億四千萬美元的損失。
在產品創新上表現如此傑出的企業,為什麼會這麼快就被判三振出局呢?在當前的經濟情勢下,即便是最佳的企業都有可能發生這樣的失敗。
大多數的組織都把注意力放在打造短期產品創新的能力上。可是,大部分的產品都沒有太多能夠持之以恆的競爭優勢,而且也未能創造任何利潤;而那些賺錢的產品,通常很快就被競爭廠商所爭相複製,抵銷了任何長期的優勢。最後的結果便是,企業在產品發展上投入了重大的投資,可是卻未能獲得相對應的投資報酬。
為了達成能夠持之以恆的成長,企業必須把產品創新跟營運模式、流程,以及服務創新,做出更佳的整合。
要徹底轉化一家企業,需要能夠培育出有價值的想法,並且將這些想法付諸商業化的一套專門流程。要達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