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打開台灣產業創新困局

台灣科技產業在1990 年代受益於效率型創新,帶動台灣經濟有飛躍性成長;然而,近十年來,台灣企業創新模式卻遲遲無法再進化。眼見亞洲鄰國崛起,企業界的創新焦慮有增無減。知與行之間的差距如何彌補?無法再造創新新局,到底是我們的心態、還是環境出了問題?

台灣科技產業在1990 年代受益於效率型創新,帶動台灣經濟有飛躍性成長;然而,近十年來,台灣企業創新模式卻遲遲無法再進化。眼見亞洲鄰國崛起,企業界的創新焦慮有增無減。知與行之間的差距如何彌補?無法再造創新新局,到底是我們的心態、還是環境出了問題?《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集團總編輯亞迪.伊格納西斯(Adi Ignatius,中文名為「殷阿笛」)10 月21 日訪台,受全球繁體中文版之邀,與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所張忠謀講座教授史欽泰、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教授周行一對談「企業創新與轉型」。這場僅開放受邀企業決策高層及經理人入場的VIP 講座,現場思維火花激盪。以下為重要內容紀實:

「『創新』是過度使用的一個字,然而,卻也是所有企業領導人難以迴避的挑戰。」總編輯殷阿笛開場。

他表示,從《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的文章來看創新思潮變化,企業關切的主題,從企業內部如何找到「創新引擎」、到關注外部競爭環境的「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再到近年最熱門的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最大的挑戰在於,這些觀念如何落實於企業管理。」

「台灣近年的創新故事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