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兩岸經濟戰略的新挑戰
在二十年早前,台灣就看到了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趨勢,當時主流的經濟政策戰略思維是「兩岸分工」,意思就是說,台灣意圖以自己優先於中國大陸的技術能力,在產業價值鏈中取得附加價值較高的戰略位置,中國大陸本地企業則負責附加價值較低的生產活動。
在二十年早前,台灣就看到了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趨勢,當時主流的經濟政策戰略思維是「兩岸分工」,意思就是說,台灣意圖以自己優先於中國大陸的技術能力,在產業價值鏈中取得附加價值較高的戰略位置,中國大陸本地企業則負責附加價值較低的生產活動。如果這套思維真的實現,台灣有多項製造業有機會能利用中國大陸廣大的市場,賺到發展更先進技術的機會或資本,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然而,這套兩岸產業分工的戰略想法,因為政策沒有開放,而最終並沒有真正實現,事實上,台灣產業競爭力正在縮小。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將在《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剖析兩岸經濟情勢的變化,將連續三期探討兩岸經濟大局之下,台灣面臨的開放挑戰與應該具備的戰略思維。本期重點放在製造業面臨的挑戰,以及需要什麼樣的策略新想法。
早在二十年前,高希均教授與我研究大陸經濟發展,那時我們就看到了,中國大陸的經濟一定會快速成長,很快的,中國大陸將不再是世界工廠,而是世界市場,服務業比重會快速的增加,所得分配會開始惡化,人民幣會持續升值。中國大陸雖然號稱是社會主義開放經濟,事實上是照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脈絡在走的。然而,儘管發展脈絡大致如我們的預料,但是我們唯一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