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作公益也要講效益

作公益也要講效益

Making Better Investments at the Base of the Pyramid

扶助經濟金字塔底層民眾創業或營生的企業,似乎像是公益事業,因此就不該精確衡量績效嗎?錯!只不過這類企業在評估營運成效時,不能只看財務數字,也不能只靠一些溫馨的故事來衡量績效,而應明確了解本身的工作讓哪些人得到哪些好處。
拉瑪(Rama)原本是個女裁縫,後來卻成為驗光師。在遇到專為窮人提供視力服務的視力春天公司(Vision Spring)之前,她靠著在家販售手工縫製的衣服與被子,協助在田裡打零工的丈夫養活兩個小孩。她每個月拿回家的錢大約44美元,只夠勉強餬口。雖然拉瑪個性積極,工作勤奮,卻很難提振這些手工製品的需求。幾年前,她接受訓練,成為視力春天旗下的「視力創業家」。目前,她在印度家鄉的農村社區銷售眼鏡,並提供視力檢查服務,每個月的收入大致可維持一百美元。視力春天的網站,專題報導了拉瑪經濟狀況好轉的故事,希望透過成功案例的分享,讓出資者與其他利害關係人了解公司營運的績效。目前,已有愈來愈多窮人創投與經濟金字塔底層(base of the economic pyramid;簡稱BoP)的民眾做生意,它們都跟視力春天一樣,透過網站來報導本身的成功故事。它們提供的故事,強調本身如何協助拉丁美洲的家庭蓋房子、提供保健用品給非洲孩童,或是協助亞洲農人找到新市場。

溫馨故事的背後……
然而,除了創造一些溫馨的故事之外,我們幾乎很難評估這些窮人創投的效能。不論是企業、非營利組織,或是其他機構,凡是供應金字塔底層民眾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