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小脫軌才能大創新

習於線性思考的台灣,如何開闢創新發展之路? 官政能認為,只要勇於改變路線、適度冒險,就能實踐設計化思考,開啟不一樣的發展。 不過,他也認為,企業必須先站穩腳步,才不會顧此失彼,讓創新干擾了正常的運作。

台灣企業界對IDEO並不陌生,工研院曾請該公司創辦人之一比爾.莫格里吉(Bill Moggridge)來台,該公司也曾在台設分公司,但為什麼台灣企業無法有效解讀它的專業服務?其實關鍵在於我們的現實環境和產業發展模式。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創院院長暨教授官政能指出,台灣企業由代工、設計代工而走上自創品牌之路,一直停留在線性思考階段,因為這是最有效率、最容易複製的,也是台灣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系統中扮演的角色,缺點則是大家太熟悉這種模式,在慣性運作以及效率導向的考量下,就很難脫離軌道出走,大膽創新。

他比喻,如果傳統線性思考流程是旅行團遊程,一站接一站,團員只要搭上車跟著走,過程可以預期掌控。IDEO執行長兼總裁提姆.布朗(Tim Brown)在本期《哈佛商業評論》的〈跟愛迪生學創新〉一文中提到的「設計化思考」流程,就有如自由行,因為強調的是不斷來回往返、交叉對話討論的空間思考,組織運作的模式也跟著不同。在創新的過程中,隨時可以改變路線,也可能偏離原先的計畫適度探險,因而有了意外的收穫,但最後仍會與旅程的目的,即策略連結。

不過,官政能也提醒,創新固然應嘗試改變慣性思考,改採空間思考流程,但是,只有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