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花小錢大創新

公司的高成長,大都來自大創新;大創新外購不易,多要靠優越的研發;因此,研發支出省不得,編列大筆預算才行。對嗎?錯了!當全球企業都在面對景氣不確定時,我們特選這篇刊登於2004年7-8月號HBR的文章,教你如何用最經濟的方式創新。
成長源自創新。這裡所說的成長,是真正的成長。沒錯,大型收購案可以擴大公司營收,可是嚴格說來,這算不上是成長;以「擴張」形容或許是更貼切的字眼。有些公司靠併購來墊高營收,但這種高於平均水準的成長,充其量也只能維持短短幾年。像是泰科(Tyco)、斐凡迪(Vivendi)、南方保健(HealthSouth)與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都運用過這類手法。如果觀察營收強勁成長達十年以上的公司,大概都會發現他們主要靠的是世界級的創新。例如,創造全新的產業結構,像微軟(Microsoft)與當年電腦業慣用的垂直整合模式背道而馳(de-verticalized);或率先採行大膽的新商業模式,像好市多(Costco)走高檔量販店的路線;也可能是發展出一系列亮眼的新產品,如諾基亞(Nokia)。簡言之,創新是公司成長的動力,一旦創新枯竭,成長也就到了盡頭。

重新思考創新生產力
而困難就在這裡。我們生活在一個拮据的年代,每家公司每種預算的每一項目,都得經過繁冗的審核,創新的預算也不例外。愈來愈多公司要求,研發單位的預算必須直接與主要營運部門協調,希望藉此讓研究經費能真正用來協助解決實際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