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會計深度解讀「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深度解讀「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Mind the GAAP

深度解讀「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Nicholas Rigg / Getty Images

一般企業在揭露財報時,除了使用「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也愈來愈常使用另一組「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來顯示公司的損益現況。「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排除不需要現金支付,或是對理解企業未來價值不重要的盈餘元素。企業可在發表GAAP呈現的收益後,再列出「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計算結果,以揭示更貼近公司資產樣貌的數字。

企業是獲利還是虧損?對企業主管、投資人、銀行家和董事會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問題(投資人想購買獲利公司的股票,而銀行更願意貸款給有獲利的公司)。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問題變得愈來愈難以回答。損益表中的最後一行數字,顯示企業是獲利還是虧損,這個數字是經過許多扣除和調整之後計算出來的,因此無法保證呈現企業的核心獲利能力。讓情況變得更複雜的是,除了基於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計算的盈餘之外,有愈來愈多企業提供一個數字,稱為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或擬制性盈餘(pro-forma earnings)。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是會計規則和法規的花俏術語。顧名思義,「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是不遵循會計原則計算得出的獲利數字。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的成分公司中,有超過95%的公司,同時報告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盈餘數字,以及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盈餘,顯示這是普遍的做法。本文將說明其中的好處和壞處,以及增加提報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數字的原因。

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盈餘,是客製化版本的盈餘,排除不需要現金支付,或是對理解企業未來價值不重要的盈餘元素。首先,企業會報告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盈餘,然後再詳細列出對公認會...

本篇文章主題

財務會計

更多關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