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 別人給的選擇,不好嗎?

別人給的選擇,不好嗎?

hxdbzxy/shutterstock

我們常以為是在自主做選擇,殊不知,只是在別人給予的選項中進行選擇;就如同接受演算法的推薦內容,明明是數據運算的結果,我們卻經常以為是自主的決定。如果可以跳出這個框架,我們就能發現更多可能……

平常喜歡看些有趣的影片,讓自己腦袋放空歇會兒,也藉機放鬆一下心情。

因此,「演算法」這個網絡厲害的角色,就會持續不斷推送我心目中想要的「選擇」,變成看起來似乎是自己的選擇,卻是別人給的選擇。

有回看到一則短影音,話說是有位記者,去訪問一家精神病院的院長,想要多吸收些相關的知識,並報導給大眾知曉。尤其在這緊張高壓的世代裡,焦慮所帶來的精神疾病,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在影片當中,記者一坐下來,就忙不迭地開始對院長提問。

記者:「請問院長,要怎麼樣才可以確確實實地判定,精神病的患者已經真的恢復健康,並且可以讓他出院了呢?」

院長:「喔……通常我們會把一個浴缸裝滿水,然後給病人一個小勺子,跟一個盆子,然後試著請他把浴缸的水淨空。」

記者:「喔……所以,如果是已經恢復健康或正常的人,會選擇那個盆子,對嗎?」

院長:「嗯……正常的人,會把浴缸的栓子拔掉……」

記者:「…………」

對,看到這裡,我想您可能會跟我有同樣的反應,「先是一怔,然後,哈哈哈哈哈哈……」忍不住地讓笑聲響徹雲霄。

竟然,除了小勺子跟盆子外,我們都忽略或忘了,還可以拔掉栓子。

通常,只要是別人給了選擇,我們就很容易忽略,自己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別把他人給的選擇,當成是僅有的選擇。

畢竟,自己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在他人給的選擇裡,變成了神經病。

記得在看《解惑: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這本書的時候,作者舒馬赫(E. F. Schumacher)曾經說過一個故事。

他曾經在年輕的時候,去蘇俄的列寧格勒旅遊,有天從飯店出門之後,想去拜訪一個知名並且仰慕已久的教堂。由於他不知道這個教堂的確切位置,所以就決定跑到飯店旁邊的書報攤買地圖,想要按圖索驥去參訪這個教堂。沒想到,當他滿心歡喜買完地圖之後攤開一看,竟然找不到任何有關標示教堂的符號。

這時候,不知該如何是好且疑惑的舒馬赫,就拿著地圖,去請教書報攤的老闆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老闆聽完他的陳述後哈哈一笑,並且告訴他,確實他們沒有把教堂畫在地圖上的習慣(可能是覺得教堂太神聖,不適合畫在地圖上吧),接著就用筆幫他標示出了教堂的位置。

當舒馬赫離開書報攤之後,雖然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但是也給了他非常大的啟發。他心想,我們從小到大不管是家人的教導,又或者是學校的教育,不就跟這個地圖是一樣的嗎──都是別人給的選擇,都是別人畫的選擇。

但那些不在地圖上呈現的選擇,如果沒有其他人給我們,如果沒有其他人畫出來,我們又怎麼能夠知道,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這又讓我想起,記得2024年初,第一次帶老媽去健身房準備開始練重訓的時候,就可以明顯感覺出來,母親的那種不自在,還有侷促感。

因為,她一直告訴我,自己年紀大了,運動的範圍和選擇,就是在家裡的附近公園玩器械,還有繞著大馬路行走,這樣就可以了,哪還需要進健身房練什麼肌肉?

畢竟,這是大家的選擇,這是普遍的選擇。

直到她一不小心被我和妹妹們,半哄半騙說健身房有冷氣不怕大熱天,也不用擔心在公園運動會被蚊子咬。再加上,如果她不小心把身體搞壞了,去看醫生的錢,甚至是需要手術或者是邀請看護的費用,都還遠遠超過健身房的會員費,還有教練費用。

就這樣,在去除了花錢的心理障礙,又加上去試試也無妨,給老媽自己一個嘗試選擇機會的輕鬆心理狀態之下,她就被我們半哄半騙地啟動了健身房之旅。

沒想到,老媽不僅遇到了一位非常棒的教練,還擁有了在健身房裡一群相互打氣的健身好友,老媽這時候才驚覺,原來運動和健康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原來大家的選擇,只是別人的選擇。只有自己的選擇,才是自己的選擇。

就算世界都一樣,但是每個人走的路不一樣,畫出的地圖就不會一樣,給出的選擇和方向也不會一樣。

別人有別人的地圖,自己有自己的地圖。別人有別人的選擇,自己有自己的選擇。

別把他人給的選擇,當成是僅有的選擇。想要有一個好選擇,就讓自己多點選擇。

多點嘗試,多點見識。多點見識,多點膽識。畢竟見多,才能識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