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下一階段挑戰是規模化

下一階段挑戰是規模化

經過多年的發展,台灣的社會企業開始有了更為多元的面貌,然而,大部分社會企業仍然傾向提供小規模的社會服務,社會企業面臨的商業挑戰,現在才剛剛開始。

經過多年的發展,台灣的社會企業開始有了更為多元的面貌,然而,大部分社會企業仍然傾向提供小規模的社會服務,社會企業面臨的商業挑戰,現在才剛剛開始。

《哈佛商業評論》問(以下簡稱「問」):2007年8月,你與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創立了若水國際,催生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從那時候開始,「社會企業」這個名詞開始被大眾認識。作為先驅,是否請你分享對社會企業的趨勢觀察?

王文華答(以下簡稱「答」):其實若水成立之前,很多非營利組織的前輩都已經在做社會企業的事,只是張明正先生和我有點知名度,大家比較注意,算不上先驅。

2007 到 2013 年,可以說是社會企業有了些成果的第一階段。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媒體開始有報導,重量級的企業家,例如施振榮先生也出來大力倡導,大家對社會企業開始有了解;第二,社會企業模式也更多元,像是《大誌》(以遊民為扶助對象的文創媒體)、「以立國際」提供國際志工服務,還有,勝利潛能開發中心從非營利組織轉型,甚至開了全台第一家身心障礙團隊經營的便利商店;第三,大家對於社會企業也有了更多參與。

2013 年之後,可以說是第二階段,我非常關心的是,究竟台灣的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