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與社會經濟學家的旅程─走不到盡頭的理想世界

經濟學家的旅程─走不到盡頭的理想世界

52年前(1959年),一個23歲的青年,申請到了一份美國大學的助教獎學金,去主修經濟發展,是何等幸運。自己在研讀的過程中,最大的刺激來自「新觀念」的接觸與衝擊,這對那個年代的台灣學生來說,是多麼陌生而又多麼地嚮往。
(一)經濟觀念

52年前(1959年),一個23歲的青年,申請到了一份美國大學的助教獎學金,去主修經濟發展,是何等幸運。自己在研讀的過程中,最大的刺激來自「新觀念」的接觸與衝擊,這對那個年代的台灣學生來說,是多麼陌生而又多麼地嚮往。半世紀前我興奮地在新大陸發現:

■ 愛用國貨不一定愛國。
■ 效廉可能比公平更重要。
■ 關稅保護是看來必要,但常常害人。
■ 基本工資的好意,反而可能增加失業。
■ 幫助窮人不要靠救濟,要靠教育。
■ 「市場」居然會比政府聰明。
■ 追求「私利」可能利己也利人。

如果那個年代在歐美有不少年輕人被馬克思思想吸引住,那麼我更著迷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運作及那隻看不見的手。自此,我決心要做一位提倡進步觀念的「自由人」。

什麼是觀念?就是一種看法、一種推理、一種思想;它同時也反射了一種意願、一種嘗試、一種嚮往。它表達一個人的價值標準、專業知識,以及道德勇氣。

什麼是「進步的」觀念?「進步的」觀念是在法治與民主的天秤之下,這些看法與論點能促進經濟效率、社會公平、文化進步與生活品質。它向特權、壟斷、保護、惰性等現象挑戰。「進步觀念」之難以普及,不論是由於迷信、私心、無知、價值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