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策略策略新藍海

策略新藍海

How Strategy Shapes Structure

不管是企業、政府或非營利組織,都應擺脫不利的環境和產業結構帶來的局限,善用策略來改造現況。別讓產業大環境限制了你的策略,應該要打造一個能改造產業結構的大策略。這才是所謂的「藍海策略」。
企業主管在規畫策略時,幾乎總是先分析所處的產業或環境狀況,再評估競爭對手的優勢與劣勢,然後參酌這些分析結果,設計獨特的策略定位,建立超越對手的競爭優勢。取得這項優勢的常見做法,就是藉著差異化來創造高價位,或是以低成本取勝。公司根據所選擇的做法來調整價值鏈,並規畫製造、行銷與人力資源等策略,接著再根據那些策略,設定財務目標與預算分配的比例。

上述做法的基本思考邏輯是,公司的策略選項,受到環境的局限。這種「結構論」(structuralist)觀點,源自一項產業組織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也就是「結構--行為--績效」模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這項理論,主導了過去三十年的企業策略運用法則,認為企業的經營績效,取決於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而企業的市場行為,又取決於基本的產業結構因素,像是供應商與買家的數目、進入市場的障礙等。這是一種因果決定論觀點,認定某些外在條件會影響公司決策,而公司採取某些決策,則是想利用這些外在條件。

模式:策略影響結構

然而,即使是大略瀏覽一下商業史,也會發現:透過公司策略來塑造產業結構的案例,不在少數,從福特(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