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痛失控制權?

金融風暴期間,全球產業結構重整的行動不如之前熱絡,但這些行動仍導致跨國收購案激增,有些國家出售企業的金額遠高於收購金額;尤其是美國、英國和加拿大。雖然個別出售案也許對出售國有利,但所有權淨流失的現象令人憂心。
金融風暴期間,全球產業結構重整的行動不如之前熱絡,但這些行動仍導致跨國收購案激增,有些國家出售企業的金額遠高於收購金額;尤其是美國、英國和加拿大。雖然個別出售案也許對出售國有利,但所有權淨流失的現象令人憂心。

外來的投資如能帶進更多資本、增進創新、提高生產力和創造就業,對經濟就有好處。但若是出售公司的控制股權,就沒有上述的好處。

外來投資到底創造了價值,或只是改變了控制權?這一點值得探討。

如果一國出售的公司多於收購,尤其是大公司,必然會造成總部各種職能移轉到海外,接下來,支援性的專業和業務基本設施也會外移。如此造成的漣漪效應可能會很嚴重,因為紐約、倫敦與多倫多等城市的經濟核心就是大公司的總部,以及相關的資本市場與服務。

從我們提供的地圖可以看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十億美元級公司淨出售國。英國排名第二,接著是加拿大和荷蘭。其餘的已開發國家不是持平,就是收購大於出售金額,有些小國甚至已成為全球採礦和釀酒業巨擘的所在地。

跟保護主義說再見

取得跨國公司的所有權、成為跨國公司所在地,能提供國家直接的經濟利益;若是企業居領導地位,也可以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必須處理全球產業結構日益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