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AI將凸顯大即是美
Shutterstock/SaiArLawKa2
在科技發展過程當中,能夠利用科技獲利,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重要法門。台灣企業雖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有重要地位,但組織規模小,因此如何在利基市場中迅速擴增規模,比同行更有效運用AI提升競爭力,是所有領導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企業的規模(size)是否適當一向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企業小的時候,業務量低,利潤少,必須靠擴大規模增加利潤,這個階段需要學習更有效率地經營,規模化商業模式,隨著每單位業務量的成本降低,利潤增加,再進一步規模化。
但是隨規模擴大,因規模擴增產生的邊際利潤增加可能逐漸減少,甚至變成規模不經濟,這是因為原來的商業模式無法應付愈來愈大的業務,產生了瓶頸,例如企業領導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分身乏術。為了維持成長,組織內部分工變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譬如讓不同經理人負責不同的業務。當組織內部無法以分工再擴大業務時,可以利用組織的外部分工增加規模,包含讓組織裡面的部分業務分割出去獨立運作等等。
當然,規模不是萬靈丹,規模大小有不同的競爭優勢,小企業的彈性大,可以隨時調整應付市場的變化,大企業在經營成本及資源上有競爭優勢,譬如資金成本比較低、眾多的資源允許組織內部做不同業務間的補貼等。
但是在AI時代,企業規模可能變得更形重要。到底AI在哪方面可以幫助企業增加競爭力,是所有領導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不僅需要了解AI的潛力,還要知道這個潛力可能帶來的商機,以及如何實現商機。這些是非常困難的問題,卻也是生存發展的關鍵問題。
在科技發展過程當中,能夠利用科技獲利,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重要法門。相對於早期的科技發展,例如電腦的發明與網路的普及,AI似乎給企業的挑戰更大。AI的初期投入巨大,一顆晶片動輒2、3萬美金,而且需要許多的伺服器才可能產生企業所需的算力,同時需要大量資料做為AI計算的基礎,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這些是很大的障礙,何況真正優秀AI人才有限。因此在AI時代,起碼在最初的時期,大企業顯然有很大的競爭優勢,有資源投入在AI中,也可以承受投入錯誤的損失,但是小企業不僅無力投入,更無法承受投入後的巨大損失。
小企業大概必須等到AI工具及硬體普及化,成本下降以後才易於導入AI,但可能為時已晚,創新性不足以與已經大量使用以及實驗AI的大企業競爭,因此大企業在AI時代,似乎特別有規模上的相對競爭力。
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高,但是規模小,如何在利基市場中迅速增加規模,比同行更能夠運用AI增進競爭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台灣企業必須願意減少發放現金股息,將利潤大量投入AI中,而且不再僅為多賺錢而多角化經營,專注本業才行。
大家同時要了解,在中美鬥爭的地緣政治風險環境之下,大企業為了掌握供應鏈,已有垂直整合的趨勢,如果台灣的中小企業,無法增進競爭力,就可能被歐美甚至中國大陸的大型企業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