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推動一科一AI,重視好用、實用、喜歡用
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帶領團隊投入數位轉型,他強調導入AI的三大原則:好用、實用、喜歡用;蘇義傑攝。
【第三屆數位轉型鼎革獎—數位轉型大型機構組 領袖獎 、綜合數位轉型獎醫療機構組先鋒獎 楷模獎、醫療服務創新轉型獎醫學中心組 首獎】對於AI運用,大多人都擔心自己會被取代,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強調重點應是「協助人」。他如何將轉型思維帶入醫院,讓AI成為醫師的左膀右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後稱中醫大附醫),是中部地區的醫學重鎮,也是台中市三大醫學中心之一,肩負著照顧大台中地區民眾健康的重任。
成立超過40年,在當地已有7棟醫學大樓巍然聳立,另有5家相關體系醫院分布全台,名聲響亮。即便如此,中醫大附醫卻也明白,如果不追求進步,不可能長保自己的優勢地位。
在現任院長周德陽的帶領下,中醫大附醫4年前便定調從AI著手,推動數位轉型。並以「一科一AI」為發展目標,建構以病人為中心的智慧醫院。
一連串的努力也在今年開花結果。中醫大附醫今年首度報名鼎革獎醫療組別,就連奪三大獎,成為醫療組最大贏家,包括獲得綜合數位轉型醫療機構組先鋒獎楷模獎、醫療服務創新醫學中心組首獎,周德陽個人也獲頒數位轉型領袖獎 。
中醫大附醫更在9月中旬獲得國際肯定,由《新聞周刊》(Newsweek)和著名數據資料庫Statista所舉辦的「2024全球最佳智慧醫院」(World's Best Smart Hospital)選拔名單揭曉,中醫大附醫首度入榜,正式躋身世界級智慧醫院。
AI運用的重點是「協助人」
中醫大附醫數位轉型的起心動念,來自周德陽5年前的日本之行。當時他發現日本的醫療院所已大規模導入AI,不但應用多元且頗具成效,讓周德陽印象深刻。回國後,他立刻召集相關部門,成立智慧醫療團隊,招募80位具有資訊和醫療專長的同仁,專責AI醫療應用,做為先期的種子部隊,目標是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與效率。
周德陽強調,AI應用的重點在於協助病人及醫護人員,「不然就只是一篇篇的研究論文而已。」他提出「好用、實用、喜歡用」三大標準,做為轉型的指導原則。
對周德陽而言,導入AI的最高境界是使用AI於「無影無形」,不影響原本的作業習慣,才會讓醫護人員樂於接受。這次獲得醫療服務創新獎首獎的專案,由周德陽親自率領團隊開發的「智抗菌平台」,就是讓醫師「喜歡用」的AI專案之一。
智抗菌平台受兒科醫師青睞
「智抗菌平台」開發的主要目標是敗血症的醫療照護。敗血症是一種致命性疾病,每年造成全球數百萬人死亡,台灣的敗血症死亡率接近30%,對病患的生命威脅極大,必須及早診斷,並優化抗生素使用,才能降低死亡風險。
中醫大附醫於2021年著手開發「智抗菌平台」,結合AI和AIoT智慧聯網等科技,整合相關資訊,輔助醫師的專業判斷。
以往碰到敗血症患者,醫師必須先翻查病歷,確認病患之前曾經使用過哪些抗生素?是否對部分抗生素已產生抗藥性?但現在所有資訊在智抗菌平台上一次完整呈現,還能示警醫師,預測敗血症發生率和病人預後,讓醫師能夠做出迅速且正確的醫療處置。
平台啟用後,現在醫師可以在一小時內鑑定出細菌種類及預判是否可能帶有抗藥蛋白,以投放正確抗生素,病人存活率提升23.7%。
這個平台之所以功能強大,是因為整合了感染科、胸腔內科、重症加護病房、藥劑部、檢驗醫學中心和人工智慧中心等單位的大量資訊,利用數據和AI預測模型,提供給醫師最即時的數據資料。而且醫師不需要去學習任何新技術,完全符合周德陽設定的「無影無形」,所以導入的抗拒性比較低。
「智抗菌平台」尤其受到小兒科醫師歡迎。以往,小兒科開藥的一大挑戰是:藥品劑量。由於兒童病患的年齡、體型、生長狀況各異,病患間的體重落差極大,從3公斤的嬰兒到50公斤的國小生都有,醫師必須依照每位病人的體重做精準計算,避免不適當劑量危害病患安全。
導入智抗菌平台後,改由AI系統自動計算給藥劑量,當腎功能、肝功能等生理數據改變,系統也會隨之調整劑量,讓處方錯誤率趨近於零。
智抗菌平台不只在院內廣受好評,也獲得SNQ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國家新創精進獎等多項外部獎項肯定,更已推廣到成大醫院、奇美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多間醫療院所共同使用。
智抗菌平台雖然現在大獲好評,但是在展現成效之前,也歷經一番磨難。周德陽回憶,團隊成立之初,很多人根本不屑一顧,「有人一聽到AI,掉頭就走,」不少醫師質疑AI成效,也有人擔心AI是要取代醫師工作,說什麼也不願配合。
面對同仁的抗拒,周德陽決定讓大家「眼見為真」。他先找一批願意投入AI研究的醫師,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設計符合臨床需求的介面系統,待平台整建完成,再陸續推廣到各科室。許多原先仍在觀望的醫師,看見同事使用的成果,便願意嘗試,甚至「一試成主顧」。
計畫多點開花三大面向展開整合
在周德陽的帶動下,目前中醫大附醫共計有超過100項的AI計畫,正在進行中,而方案多點開花後,「如何整合」變為考驗領導者的最大課題。
周德陽從單位整合開始,成立「人工智慧中心」,統整全院的智慧醫療發展。中醫大附醫的人工智慧中心涵蓋:大數據雲端平台、醫療AI和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業智慧系統)3個部分,由雲端大數據負責清理資料,AI負責分析預測,BI則用來管理成效。
100個研發中的項目也必須有所取捨,最重要的衡量標準是「對醫師和病人的實際效益」。例如,曾經有醫師提出希望開發AI系統,從影像資料來預測腫瘤擴散位置。但因為影響腫瘤擴散的因素過多,若單從影像來判讀,準確度過低,將使實際效益大打折扣,這個想法最終未能成案。「但它仍然是一個好點子,」周德陽對同仁的創意都抱持鼓勵及肯定的態度。
雖然並非所有的創意都能成案,但許多醫護人員現在都開始以AI輔助的角度,思考臨床問題的解方,這正是周德陽所樂見的醫院文化。
趕上生成式AI浪潮
中醫大附醫也跟上近年ChatGPT帶動的生成式AI應用趨勢,於今年7月宣布推出和微軟合作的「智海平台」。透過GPT-4的應用,可將語音訊息自動生成病例紀錄。智海平台推出後,周德陽很快就接到來自各方的電話,許多醫院希望與中醫大附醫合作開發生成式AI的相關應用。
為什麼鎖定生成式AI?周德陽說,當年他還是小醫師時,每次從手術室下刀,第一件事就是衝去搶打字機,趕在記憶消失之前,完成手術紀錄。後來打字機退場,電腦時代來臨,但病歷、護理紀錄、會議記錄等文書處理,仍需耗費許多時間心力。
而生成式AI能大幅減輕人員的文書紀錄負擔,所以周德陽將這項技術列為下一階段數位轉型的重點。
「AI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讓人的表現更好!」周德陽強調,數位轉型的目標就是讓AI成為醫師的左膀右臂,醫師便可將心力集中在關心病人,提供更正確的醫療診斷,提升醫療品質與服務量能。周德陽也期待在不間斷的數位轉型中,帶領中醫大附醫成為更全面的智慧醫院。
成立時間/1980年
院長/周德陽
出生/1954年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