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策略掌握兼顧彈性的自動化策略

徹底排除人類員工,反而破壞生產力

掌握兼顧彈性的自動化策略

A Smarter Strategy for Using Robots

掌握兼顧彈性的自動化策略

插畫/NUNARRA STUDIO

企業推行自動化方案的最主要動機,往往在於提升生產力,但為什麼盡可能依賴機器人,反而會增加更多成本?我們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 Podcast由瑪利執行長品讀,提供多元視角,助您閱讀文章時產生更多啟發。

1982年,美國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宣布要打造一座「未來工廠」(factory of the future)。這座位於美國密西根州薩吉諾(Saginaw)的工廠要實施生產自動化,以重振通用汽車的業務,面對來自豐田(Toyota)、日產(Nissan)等日本車廠的激烈競爭。在那之前兩年,通用汽車虧損7.63億美元,是該公司72年歷史中僅有的兩次虧損中的第二次。執行長羅傑.史密斯(Roger Smith)造訪豐田一座工廠回來之後下定決心,認為通用必須自動化才能競爭。

薩吉諾專案設想的做法,是要集結4,000具機器人來負責製造。目標是提高生產力與彈性。這批機器人可望縮短通用汽車長達五年的生產週期,最多可減少兩年,而且能夠切換製造不同的車款。員工生產力將提高300%。人工系統與人工介面將遭去除。這批機器人會很有成效,因此需要的人力很少,工廠甚至不必開燈。

然而,通用這項「關燈」實驗一敗塗地。那座「未來工廠」的生產成本,比雇用數千名工會工人的工廠還要高。在廠內幾個部門,那些機器人無法區分不同的車款: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