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教育學生+課程+教師,同步深化國際交流
從2018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的「全台商管教育趨勢大調查」發現,各商管學院在推動國際化時,主要從「學生國際交流」「課程及教學國際化」與「教師國際交流」三方面切入。這三足如果不能鼎立,一所商管學院的國際化,就不可能真正落實。
隨著知識經濟與資訊化社會到來,商管領域已經不再局限於一國一地,尤其台灣市場小,「往海外走」更是商管人才未來必備的職涯路。也因此,近年來,「大學國際化」一直是政府推動高教轉型與升級的重要方向。
但「國際化」到底是什麼?很多人都誤以為英語授課就是國際化,但語言只是基本門檻,更重要的是「用英語來做什麼?」
從2018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的「全台商管教育趨勢大調查」發現,各商管學院在推動國際化時,主要從「學生國際交流」「課程及教學國際化」與「教師國際交流」三方面切入。這三足如果不能鼎立,一所商管學院的國際化,就不可能真正落實。
做法1:學生國際交流
把台灣學生送出去,把海外學生找進來
在本次調查中,針對「國際交流的模式」詢問各校,在一般大學,排名第一的做法是「交換學生」,高達91.4%,其次是「海外參訪」88.6%,第三名是「海外短期研習」80.0%。
而在科技大學,排名第一的是「海外參訪」,比率高達100%,幾乎每一所技職商管學院都有交流做法,其次是「海外短期研習」的89.5%,第三名才是「交換學生」的84.2%。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南臺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周德光推測,可能原因是「學生家境」...
但「國際化」到底是什麼?很多人都誤以為英語授課就是國際化,但語言只是基本門檻,更重要的是「用英語來做什麼?」
從2018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的「全台商管教育趨勢大調查」發現,各商管學院在推動國際化時,主要從「學生國際交流」「課程及教學國際化」與「教師國際交流」三方面切入。這三足如果不能鼎立,一所商管學院的國際化,就不可能真正落實。
做法1:學生國際交流
把台灣學生送出去,把海外學生找進來
在本次調查中,針對「國際交流的模式」詢問各校,在一般大學,排名第一的做法是「交換學生」,高達91.4%,其次是「海外參訪」88.6%,第三名是「海外短期研習」80.0%。
而在科技大學,排名第一的是「海外參訪」,比率高達100%,幾乎每一所技職商管學院都有交流做法,其次是「海外短期研習」的89.5%,第三名才是「交換學生」的84.2%。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南臺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周德光推測,可能原因是「學生家境」...